国家自1956年起开始举办全国性象棋比赛,首次邀请参加的有西安的王羽屏、天津的薛占金、武汉的李义庭、青岛的戴光洁、旅大的李小村、沈阳的薛家语、杭州的刘忆慈、开封的田嘉树、成都的陈开远、南昌的冯德深、乌鲁木齐的纳金元、济南的邹煜滋、太原的王庆杰、上海的何顺安、南宁的周寿阶、福州的林幼如、长春的赵振寰、广州的杨官璘、贵阳的赵恒泉,西宁的张增华、保定的邓裕如、长沙的李定一、哈尔滨的王嘉良、重庆的刘剑青、合肥的祝林瑞、郑州的毕铁珊、北京的侯玉山、昆明的邓鹏、承德的陈国衡、兰州的魏长林、南京的高源林和呼和浩特的选手共32名。后因呼和浩特的选手未到和南京高源林迟到弃权,实际参加的是三十名棋坛高手。初赛分成六组,棋手之间分先打双循环,每人下八盘棋,每组前2名进入复赛。
第1组李义庭和薛占金场分同为二胜二和得3分,局分都是11分,通过加赛李胜出排第1。
第2组刘忆慈和薛家语的场分也都是3分,刘拿到12局分,以1分之优排第1。
第3组何顺安拿到3.5场分排第1,周寿阶拿到保本的2分排第2。
第4组杨官璘拿到4个场分排第1,赵振寰以2.5分排在第2。
第5组王嘉良和刘剑青各拿到3.5场分和14局分,通过加赛王胜出。
第6组候玉山拿到4个场分排第1,魏长林拿到保本的2分排第2。
以上12人进入复赛,复赛分成3组,每组前2名进入前六名,赛制仍为双循环。
第1组前3名为杨官璘、何顺安和薛占金。
第2组前3名为候玉山、王嘉良、赵振寰。
第3组前3名为李义庭、刘忆慈、刘剑青。
决赛在上述小组前2名共6人之间进行,赛制还是双循环,结果31岁的杨官璘在负于王嘉良的情况下以3.5场分成为我国第1位全国象棋冠军,23岁的王嘉良以3个场分拿到亚军,刘忆慈和李义庭各拿到2.5场分,刘以多1个局分的优势排在第3,候玉山和何顺安分别积2分和1.5分排在第5、6名。笔者认为如果考虑复赛和初赛的综合成绩,排在7-12名的棋手应该为:刘剑青、薛占金、赵振寰、周寿阶、薛家语、魏长林。
国家自1956年举办全国象棋个人赛以来,迄今为止共举办了49届,产生了18位全国冠军和25位全国亚军,25位全国亚军中,有12位获得过全国冠军,故一共有38位棋手获得过冠军或亚军,他们是:
时间 | 第一名 | 第二名 |
1956年 | 杨官璘 | 王嘉良 |
1957年 | 杨官璘 | 王嘉良 |
1958年 | 李义庭 | 何顺安 |
1959年 | 杨官璘 | 李义庭 |
王嘉良 | ||
1960年 | 胡荣华 | 何顺安 |
1962年 | 胡荣华 | |
杨官璘 | ||
1964年 | 胡荣华 | 蔡福如 |
1965年 | 胡荣华 | 杨官璘 |
1966年 | 胡荣华 | 臧如意 |
1974年 | 胡荣华 | 杨官璘 |
1975年 | 胡荣华 |
蒋志梁 |
1977年 | 胡荣华 | 朱永康 |
1978年 | 胡荣华 | 杨官璘 |
1979年 | 胡荣华 | 柳大华 |
1980年 | 柳大华 | 徐天利 |
1981年 | 柳大华 | 李来群 |
1982年 | 李来群 | 胡荣华 |
1983年 | 胡荣华 | 吕钦 |
1984年 | 李来群 | 胡荣华 |
1985年 | 胡荣华 | 赵国荣 |
1986年 | 吕钦 | 徐天红 |
1987年 | 李来群 | 赵国荣 |
1988年 | 吕钦 | 胡荣华 |
1989年 | 徐天红 | 胡荣华 |
1990年 | 赵国荣 | 李来群 |
1991年 | 李来群 | 吕钦 |
1992年 | 赵国荣 | 徐天红 |
1993年 | 许银川 | 吕钦 |
1994年 | 陶汉明 | 吕钦 |
1995年 | 赵国荣 | 许银川 |
1996年 | 许银川 | 吕钦 |
1997年 | 胡荣华 | 吕钦 |
1998年 | 许银川 | 阎文清 |
1999年 | 吕钦 | 许银川 |
2000年 | 胡荣华 | 许银川 |
2001年 | 许银川 | 王斌 |
2002年 | 于幼华 | 陶汉明 |
2003年 | 吕钦 | 万春林 |
2004年 | 吕钦 | 刘殿中 |
2005年 | 洪智 | 潘振波 |
2006年 | 许银川 | 赵国荣 |
2007年 | 赵鑫鑫 | 吕钦 |
2008年 | 赵国荣 | 洪智 |
2009年 | 许银川 | 吕钦 |
2010年 | 蒋川 | 王跃飞 |
2011年 | 孙勇征 | 许银川 |
2012年 | 王天一 | 洪智 |
2013年 | 谢靖 | 王天一 |
2014年 | 郑惟桐 | 王天一 |
目前的不少杯赛,为了体现是最高规格,只要得过冠军就有资格参加,而亚军则往往被拒之门外,冠军和亚军的差距真的有那么大吗?下面是1956年全国个人赛冠亚军的积分和战绩:
1956年首届:
因呼和浩特选手未报到,南京选手迟到弃权,最终共有30个城市的30名选手参加,因每个城市只能派一名选手参加,故广州、上海等高水平棋手较多的城市就比较吃亏,陈松顺、朱剑秋等具备前十甚至前六名实力的选手因此未能参加。参赛选手年纪最大的为65,最小的为18,最终,31岁的杨官璘获得冠军,23岁的王嘉良获得亚军,两人的战绩为:
初赛杨官璘四场全胜得4场分,对局为7胜1和得15局分列第四组第1名,王嘉良则三胜一平与刘剑青同得3.5场分,对局为6胜2和与刘剑青同得14局分,后经过加赛王胜出列第五组第1名。
复赛杨官璘三场全胜得3场分,对局为5胜1和得11局分列第1组第1名,王嘉良则一胜一平一负得1.5场分列第2组第2名(第1名侯玉山三场全胜),对局为2胜2和2负得6局分(候玉山3胜3和得9局分)
进入决赛,两人开始会师,最终决赛杨官璘3胜1和1负得3.5场分,对局为4胜4和2负得12局分,王嘉良则2胜2平1负得3场分,对局为3胜5和2负得11局分,两个之间交锋王嘉良1胜1和胜杨官璘,进入决赛后因棋手之间的水平非常接近,故胜率远低于初赛和复赛,杨的最后一场平局的对手是李义庭,李首局战胜杨,杨第二局板回才以半分的微弱优势取得冠军,王则最后一局负于何顺安,如果最后一局能与何战平则可与杨同分,王可凭直接胜杨的优势夺得冠军。
从结局看,初赛成绩两人比较接近,王由于同组刘剑青水平较高,战绩稍逊于杨,复赛成绩两人差距拉大,王更是排在候玉山后面以小组第2的身份出线。决赛积分两人非常接近,王更是战胜了之前他从未胜过的杨并差点拿上冠军,主要原因是王在前两年私下交流惨败给杨后能及时总结,加上王比杨年轻8岁,下到最后阶段,体力也开始占上风,要不是王最后一轮被上海何顺安击败,首届冠军将被王夺取。
1957年第2届:
初赛分成四个赛区,其中沈阳、西安和武汉赛区各有8个城市,每个城市最多可派两名选手,各赛区前四名出线,上海赛区则有12个城市,每个城市最多也是2名选手参加,前五名出线,最终有17名选手进入决赛。
决赛冠军仍为杨官璘,17人参加采用一盘制大循环,杨的战绩为7胜9和积23分,亚军仍为王嘉良,战绩为8胜4和4负,但这个成绩与刘忆慈、惠松祥、任德纯、徐天利五人同积20分,根据相互之间的胜负,王平刘负惠胜任、徐得5分,刘则平王、惠、任,胜徐也积5分,但王对第7名沈志奕和第8名袁乜子的战绩是一和一负,刘则为两负,故最终王名次列前。如果按现今规则计算小分,则江苏惠松祥(首届未参加)的小分为151.5分,五人中最高,王嘉良149分,5人中列第二,刘忆慈则148分排5人中第三,任德纯145分,5人中列第4,徐天利139分,排5人中最后。还有,第七名沈志奕积18分,第八名袁乜子、第九名李义庭和第十名朱剑秋则同积17分,如果计算小分,则三人分别为130.5,131和118.5,按小分李义庭可排在第8名。
1957年冠亚军之间战成平手。从最终结局看,五十年代棋坛公认的一哥杨官璘这次优势比较大,大分高出亚军3分之多,而亚军王嘉良的积分与第三至第六名相同,如果按今天的比赛规则计算小分,则比江苏惠松祥还要低2.5分,且惠王两人的交锋,惠战胜王,惠还与杨、刘、任战成平手,对第7、8名的战绩为一胜一和,优于王、刘,可惜惠负于徐,5人之间的积分为4分,以1分之差排在王和刘的后面。
1958年第3届:
初赛仍分四个赛区,但与上届有所不同,天津赛区有9个城市参加,每城市可派2人,郑州和广州则各有8个城市参加,每城市也各为2人参加,扬州赛区则有上海等共13个城市参加,其中除上海可派4名选手外,其余城市则各派2名,初赛前三个赛区各为前4名出线,扬州赛区因参赛城市和运动员数量较多,为前6名出线。
决赛为18人参加,采用和上届一样的一盘制大循环,结果李义庭和何顺安同积26分,两人之间战成平手,李义庭因用时较少得冠军,如果按目前的规则计算小分,李义庭为199.5分,何顺安则高达202.5分,何顺安可排第一。上两届冠军杨官璘的大分为25分,排在第3,第4名张东禄和第5名刘忆慈则同为22分,如果计算小分,分别为169和166.5分,张仍领先,第四名实至名归。第6名徐天利积21分,第7名孟立国积19分,第8名朱德源积17分,第9至12名王羽屏、王嘉良、戴光洁、沈志奕则同为16分,小分则分别为124、112、113.5和128分,如果按小分来排,排在第12名的沈志奕的小分最高可排第9,排在第10的上两届亚军王嘉良的小分最低,如果按小分来排,名次为第12名。
纵观本届比赛,前三名之间的成绩非常接近,何顺安首届在决赛6人中名次肯定垫底的情况下最后一局战胜王嘉良,使后者与冠军擦肩而过,成为终身遗憾,1957年何因健康原因没有参加,本次则与冠军同分,如果按小分计算还领先冠军3分,故何顺安是五十年代名副其实的五大高手之一(其余四人分别为杨官璘、李义庭、王嘉良和刘忆慈),进入六十年代后何又获一次亚军和一次季军,按84年标准可成为我国第5位特级大师,因为82年特级大师标准要求取得三次全国冠军,当时只有杨官璘和胡荣华两个人符合该条件,而84年特级大师标准则为一次全国冠军或三次全国前三名,当时达到该要求的除胡杨两人外,李义庭、王嘉良、何顺安、柳大华、李来群五人也先后符合该标准,但此时何顺安已经驾鹤西去,没有被授勋,之后好像也只承认其大师资格,没有把他划入特级大师行列,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值得商榷,何顺安如果泉下有知,不知有何感想!
1959年第4届:
1959年的全国棋赛,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的竞赛项目(中国象棋和围棋)和表演项目(国际象棋)来进行的。根据全运会竞赛规程,参加中国象棋竞赛的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各派1人参加比赛计有26个单位的26名运动员(江西、西藏及解放军等3个单位没有参加)。
比赛分预、决赛两个阶段进行,预赛分四个组,每组录取2人,预赛结果如下:
第1组:李义庭3胜2和1负积8分排第一,武延福2胜3和1负积7分排第二,侯玉山和王家元同为3胜1和2负也积7分,排第三和第四;
第2组:何顺安3胜3和积9分排第一,马宽2胜4和积8分排第二,惠松祥也是2胜4和积8分排第三,王贵方和麦昌幸同积7分排第四和第五;
第3组:王嘉良4胜1和积9分排第一,刘剑青也是4胜1和积9分排第二,刘忆慈2胜1和2负积5分排第三;
第4组:杨官璘3胜2和积8分排第一,孟立国2胜3和积7分排第二,陈天才1胜4和积6分排第三。
决赛为4个小组优胜的8个人单循环,结果如下:
杨官璘5胜2和积12分排第一,王嘉良和李义庭都是3胜4和积10分并列第二,两人之间的和棋非常精彩,被评为大会最佳一盘棋,刘剑青3胜2和2负积8分排在第四,第五至第七名的成绩均为5分,分别是何顺安、武延福和马宽,“杀象能手”孟立国积1分排在第八名。
从结果看,当时棋坛公认的“一哥”杨官璘重新夺回冠军宝座并领先第二名2分,56、57年的亚军王嘉良和58年的冠军李义庭则并列第二名,这三个人代表了当时棋坛的最高水平,刘剑青小组赛与王嘉良同为4胜1和,决赛以高出第五名3个大分的优势排在第四名,证明当时蜀国还是有大将的。上届亚军,华东第一剑何顺安以小分的优势排在第5名,总算为上海棋坛挽回了一点面子,这个成绩上海人是不会太满意的,好在下一年上海棋坛横空出世,出了一个空前绝后的旷代棋王,统治棋坛长达20年之久,这是当年谁也无法预料的事,这个人就是如今棋坛的总司令——胡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