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
几年前发表《好文章是回手棋》,提出一个过瘾的观点。众所周知,象棋比赛是不准回手的--规例是摸子走子。西方的国际象棋比赛也如是,更用时钟限时间;有时大减时间,斗快,而远途通过计算机比赛则把时间大幅放宽。象棋比赛要双方遵守同样规例,我没有异议。
问题是为什么没有一种象棋比赛,双方皆准回手,说明每局每方最多可以回手多少次,每次最多可以回多少步。下回手棋时间太长可能是不准回手的一个原因。我要问的是:究竟哪种规例才可以找出真正的棋王呢?大家不准回手产生一种棋王,大家准回手产生另一种棋王,二者肯定有别,究竟哪一种才是真正的棋王呢?个人认为准回手而产生的棋王才到位,因为论棋局的精彩,大家准回手,回定了之后的棋局会比较优胜。
写文章,或作研究,不言自明的规例是作者可以修改无数次--回手无数次。最后发表的文章等于走完一局棋,没有谁会管作者是否曾经回手--曾经修改过多少次。有些人认为文章不修改是高人一等;我认为文章不修改是愚蠢的让赛。
有些人写文章是不修改的。昔日经济学者夏理.庄逊为文一稿过,差不多一字不改--我亲眼见到。没有见到,但听到林山木与陶杰等人写专栏是很少修改的。记载说,莫扎特写乐曲很少修改。莫扎特是天才,庄逊、山木、陶杰也近于天才吧。有趣的问题是,这些下笔不改的写手,可能试行修改也改不出什么进境。当年的庄逊就对我说改与不改差不多,于是一律不改。称赞庄逊说他是天才,批评庄逊则说他深度不足。
写文章,或作经济研究,我从来不管有没有深度,只是喜欢改,改呀改的,频频回手是也。习惯了,写初稿我是准备修改的,而自己的思想也就跟着有几个层面的程序。写专栏文字当然不会太严谨。想好了题材与内容的大概,写一稿,在稿纸上修改一次,打字回来通常再修两次。那是一稿三修,然后由朋友执别字,今天大约二千字错三个。
写这篇文章,因为有些同学指出我今天说的有时与几年前说的不同,哗然,说我前言不对后语云云。这些同学没有尝试过思想工作吧。搞思想,我不仅下回手棋,而文章发表后,见回手有着数我乐意回手。推理逻辑我是从来不错的,但逻辑不错不等于不需要走几着回手棋。事实的真相可能早时没有充分的掌握,局限的理解可能有失误,假设可能要更改一下。这些与逻辑无关:逻辑对,不等于结论也对。
科学可以有永远不错的逻辑,但没有永远不错的理论。世界太复杂,逻辑频频出错的人是不应该搞科学的。因为科学没有永远不错的理论,从事的人要懂得下回手棋,更要乐意回手。学术上,引用我的文章或加以补充或增加变化的行内君子不少,这是科学发展的程序,而当我发觉早些时自己对事实或局限的所知有不足之处,认为重要的我会下回手棋。至于那些认为我在逻辑上出错,看来不知天高地厚。
逻辑这回事,有些人天生下来就没有问题,有些人怎样争取也无可救药。一般来说,天生较弱的两三个月的训练就差不多了。不要节省这生命中的一小撮时间,而以逻辑推理要小心。小心者,多下回手棋是也。
楼主脑白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