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发发牢骚,只是本人个人意见,不代表单位和其他团体,只是对近两年个人赛赛制的见解,不喜勿喷,谢谢!
从我们国家第一届全国象棋个人赛1956年到现在已经60周年整,全国象棋个人赛的赛制也是几经改动,有双循环,有积分循环,有淘汰,有积分编排,分组预赛 决赛等等。
应该说,我们的胡荣华老前辈是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才,在赛制几经改动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十连冠(统治棋坛20年,1960-1979)。
1980年和1981年赛制比较特殊,是甲乙组升降制,这两年的故事我想大家比我都熟悉,不多讲了。我们的柳大华老师蝉联全国冠军,不仅打破了胡老师独霸棋坛的记录,
同时还打破了在这之前冠军过不了亚军关的记录,(1956-1979这些年个人赛中,冠军对到亚军不是和就是输,没开过张)不相信的朋友自己可以去查资料。
从1982-1995年是我们国家个人赛的全新赛制,13轮积分编排(当时怎么称呼这个赛制我不记得了)
从1996-2005年又恢复了甲乙组升降制,但是甲组精简成11轮积分编排。
有很多人都说过1982-2005年是我们国家中国象棋最辉煌的时候,除了群雄割据的个人赛冠军以外,还有万人观看的五羊杯,惊心动魄的南北对抗赛、擂台赛,
还有每周五晚22点的象棋世界,和后来每周六上午10点半的电视快棋赛,等等。
而且那时候下棋是没有软件的,棋下到一半想不出走什么的时候也只能上厕所去翻书,我记得弈天棋缘第一届帮派团体联赛的时候好多人都通宵去网吧包夜,还带了好多书,等等,
很多回忆那段时光应该是纯人下棋的最快乐的时候。
2006-2008年个人赛赛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胡规”,(贴时竟叫,和棋黑胜)从某些比赛的消极和棋结果来看,其实“胡规”还是有道理的。
2009-2013年又恢复了甲组11轮积分编排制,这些年中我们国家一共产生了4位新冠军(2010蒋川,2011孙勇征,2012王天一,2013谢靖)
2014年甲组的个人赛赛制又有了新变化,(甲组预赛7轮积分编排,前16名进行单淘汰)有点像世界杯赛制。
2015-2017年个人赛甲组赛制改动比较大,全部是单淘汰了,又恢复到了2006-2008年赛制,(有不同之处,大体相同)
全国个人赛是棋手一年之中对自己水平的最好检验,也是个人最重要的比赛,更是很多棋手一辈子的奋斗目标。
但从目前的象棋市场情况来看,以后全国个人赛的冠军可能是最值钱的了,(因为不会有全国亚军邀请赛)。
那么,全国个人赛用淘汰制是不是有些不合理,是不是对于一半的棋手来说是不公平的?
乙组的大师们,辛辛苦苦拼搏了7轮到甲组,本来就很辛苦、很疲劳,还要接受甲组残酷的考验,对他们来说是不是有些不公平?
就像2016年的乙组冠军李炳贤,好不容易打到甲组,第一轮就被王天一淘汰了。
淘汰赛的偶然性很大,一盘两盘说不清楚,不能全面的展示他们的能力,而且还有很多客观条件,
比如说2017年的郑惟桐和洪智,如果他们俩是千里迢迢的从四川和内蒙古赶来,第二天下了一轮输了,第三天就可以买票回去了,对他们来说公平吗?
等了一年的个人赛,就下了两盘,一和一负。
现在的交通相对来讲还是相对比以前方便,如果在70年代80年代的时候,没有动车,来回路上就要耽误3到4天,就为了一年下这一盘棋,那么全国个人赛对他们来说还有什么意义?但是毕竟郑惟桐和洪智是拿过全国冠军的,可是对于没拿过全国冠军的大师们来说,那就是一辈子看不到希望。
肯定有人认为我说的不对,(输了怪你自己啊,你全赢不就是冠军了吗)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一辈子机会就那么一次,错过了基本上永远都不会再有了,比如说阎文清老师。
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全国个人赛赛制很鸡肋,是不是该考虑考虑改动一下,要给大部分大师们一个公平展示自我的机会,因为我觉得乙组升上去的大师们特别辛苦。
另外棋迷们也想看到精彩的对局。直到现在,还有很多长辈们,在一起聊天一开口第一句话就是73年的时候... ...要么就是64年的时候,要么就是八几年的时候五羊杯怎么怎么样。
很多人都提五羊杯好,就是因为现在个人赛的对局真没看头,真的还不如60年代个人赛杀得精彩。
如今的象棋甲级联赛大部分都是和棋,全国象棋个人赛对局连炮二平五都看不到了。
难道以后的全国象棋个人赛真的会像郭德纲说的那样“十个人一起说相声,谁最后一个死,谁就是艺术家”?
这个帖子的预设立场有问题。
水平在甲乙组之间,也就是职业排名大约30-60的职业级棋手,该不该有条谋生途径?当然该有。
由谁来给?显然不该是顶级赛事运营方和赞助商。
个人对抗类项目是最需要靠赢者通吃来与其他项目竞争市场的,
谁能说出小球类随便哪个项目世界排名50的是谁?
但是大家都知道獒龙蟒,纳豆费天王,林丹李宗伟。
象棋本来在造血方面就已经很差了,哪来的钱把这么多职业运动员养在顶级赛事里。
我个人认为决战名山和棋王赛这样的分级赛事才是发展方向,顶级赛事改成全淘汰制才好。
大师特大之类的分级称号也没必要保留,实力看等级分噱头看头衔争夺就好。
当然这么玩是要砸一些人饭碗的,不过总要好过大家碗里的饭都越来越少。
时代在变化,现在参加个人赛酒店住宿费和交通费对于棋手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以前一天下一盘棋,现在一天要下2盘慢棋,和几盘快棋,节约时间。
世界杯足球赛还要打三年预选赛,四年一次,正赛有一半的球队只能打三场比赛,平均一年不到一场比赛,这都是趋势,时间久了就习惯了。
最重要的是既然对赛制有看法,楼主应该提出一个赛制的方案出来。
淘汰制主要不会买卖棋。刺激。个人赛看重的是冠军。加上酒店住宿费高胜利方继续住。输棋可以随时回家。感觉这赛制不错!
请楼上说说淘汰赛下产生的哪个冠军含量量不如各分编排的冠军
说的有道理,讲事实,有逻辑。不过我觉得现在的问题不在这里,在于软件作弊。
楼主的理论依据充分,分析有科学道理,是个合理可行的好方案。 2014年甲组的个人赛赛制特别好。都知道揭幕战首场最难打,不光凭实力,更多有心理压力。有些实力很强但比较慢热型棋手,不至于一轮游,可输个一盘爆小冷门,但不至于就淘汰出局,不容易放大卫星,像郑惟桐、洪智、孟晨等这种夺冠超级热门,仅赛一天就打道回府,无论对商业宣传和棋手本身、棋迷粉丝来说,都是很大的损失。
个人建议不妨再回到2014年甲组的个人赛赛制:(甲组预赛7轮积分编排,前16名进行单淘汰)有点像世界杯赛制。(非常成功的国际赛制)
简单机械地按照等级分来区别上、下半区,不合理性是很显然的:曹岩磊水平极高,我看有全国前五名的实力,但等级分太低,要过关场场硬仗,夺冠难度显然高于等级分高的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