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体象棋网 http://www.gdchess.com/bbs/

象棋专业网站,人气最旺的象棋论坛之一,提供最新象棋棋谱、直播、比赛资讯、棋手资料等等。
共9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象棋简史

1楼
宇宙联盟帅哥 发表于:2018/4/4 11:28:00

前段时间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离世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讨论,那本令他蜚声天下的<时间简史>也再次成为热点。我曾经拜读过这本科普读物,霍金在书中试图用深入浅出的言语来讲述宇宙的起源、黑洞等天文物理学的理论。.作为一个毫无相关专业基础的读者,我对于其中一些知识点——好吧,不打肿脸充胖子了,应该是绝大多数篇幅中的内容都无法理解。这也许是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后又一本只能放在书架上装点门面的畅销书。

 

与朋友聊到这个事情时,同样是棋迷的我们逐步将话题延伸到象棋的发展历史上,讨论是什么推动了象棋的成型和发展?哪些人和事对象棋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当讨论到一些有争论的地方时,我与朋友都无法说服对方,便产生写这篇文字的想法——以一个普通棋迷的角度来看看象棋的那些人、那些事。

 

正文   一  起源

 

中国象棋的起源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论,有说起源于黄帝时期,也有神农氏说,也有人认为源自春秋时期。不管是源自哪里,其后下棋的人们为了丰富这项智力游戏,今天加个马明天添个炮,直到北宋时期才得以定型。探寻考古不在本文讨论的范畴,也就略提一笔。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宋元两代没有系统的棋艺著作和知名棋手的棋谱流传后世。想想也自然,那个时期士大夫们玩得更多的是围棋,而喜欢下象棋的普通老百姓连认字的都没几个就别提著书立说了。

 

但是象棋界里一个有非常意义的理论却是在宋代被提出来的,这就是象棋十决!因为围棋当中也有类似的十决,对于哪个更先提出,哪个后面跟风也有各种说法,作为一个象棋棋迷我相信应该是象棋十决前于围棋。比如两个棋种的第二决皆是入界宜缓,这象棋有汉界楚河,围棋却没有这样泾渭分明的界限,这条放在围棋略显勉强。当然围棋界有自己的解读,不做过多累述。

 

十决这种纲领性的理论思想提升了象棋的艺术性,也体现了宋代棋手的不凡理论造诣。最早记录十决的《事林广记》一书流传至今的是元代刻板,其中还录入了全局谱,由此可以一窃宋元时期的棋艺水平。

 

因为年代久远,历史背景等因素,宋元两代可供参考的资料太少。真正让象棋快速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应该是明朝!这个时期涌现了一批知名的象棋棋手,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

 

在讨论明代棋谱专著前先讲个小故事。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在南京建了一座高楼,把当时一些爱赌博、下棋、成天游手好闲的人关在里面,让他们尽情在里面玩耍却不给吃的,直至全部饿死!做出如此残忍之事却极具讽刺意味的给这座楼取名“逍遥楼”。


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攻陷巴格达后,将贪婪、吝啬国王哈里发关在堆满金银珠宝的屋子里,不给饭吃,“你不是喜欢金银吗?饿了就吃它们吧!”几天后哈里发活活饿死。这两位行事手法颇为异曲同工,有暗黑的幽默感。

 

是什么原因让本身会下棋的朱元璋干出这样事来?这就需要从他的出身和经历来分析说明。以下这段会涉及到一些历史内容,并非毫无用处,而是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明代象棋的发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8-4-6 22:45:13编辑过]
2楼
宇宙联盟帅哥 发表于:2018/4/4 11:30:00

  二  历史


      生活在元末那个时代的汉人绝大多数的命运都可以用悲惨来形容。朱元璋即是代表人物,少年时父母兄长全部饿死,万般无奈之下为了活下去找了份工作——当和尚,作为临时工常常分配的任务是出去化缘——大致和要饭一个意思。


   没有任何领导关系的小和尚被分配的路线是河南、淮西一带,这里刚刚遭了灾,饥荒遍野,化缘可不容易,自个还吃了上顿没下顿,哪有多余的粮食给别人?风餐露宿、翻山越岭的小朱肯定不会猜到,现在从事最低贱职业的他,数十年后会成为这个国家最尊贵的人。


当他放下尊严敲开每一扇门时,面对的讥讽、嘲笑、厌恶都对他的性格塑造起到了作用。


    要了三年饭的朱元璋最后连和尚的工作也丢了,面对绝境能选择的路不多了。那好吧,既然上天不给活路,那就搏一把跟人造反吧。反正都是死,虽说造反被抓是要株九族的,可他家也没其他人可以诛了。


   其后数十年风云激荡,多少次面对生死考验和危机,朱元璋都挺过来了,最终身登大宝,成为大明朝第一任皇帝。


   泥腿子出身的洪武大帝深知元末的流民给政府能造成多大的伤害,所以他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在自己的帝国上演,给百姓建立了非常严格的管理体系,将职业分为民户、军户、匠户。只要定了职业就祖祖辈辈干下去,想跳出来估计困难级数和挑战《最强大脑》差不多。有人问了,若是儿子不喜欢干怎么办?很简单,不喜欢是你的事,反正到时官府征调人员时就按你家的身份找人。你说你家虽然挂着橱子的名头但自己不会弄饭,没关系,你爱怎么弄怎么弄,反正当官的不吃。要是真吃坏了人,把你拖出去砍头就是。另外读书人也没什么可庆幸的,明代坑爹的科举制度可谓影响至今。


   可以看出,朱元璋想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模型,人人都有规矩可寻,人人都有事情可以做。官府也便于管理,想打仗了就拿出册子把军户找来,想搞建设就找匠户,按图索骥,省时省力。但实际情况是,这套僵化的制度弊病在他死后就很快显现了。


老朱怕流民作乱,规划了百姓的居住范围,如果你想出去旅个游,办手续的复杂程度足可以把你吓回去,许多人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生活的村庄。但是明末的流民规模之大远超前朝。朱元璋讨厌太监干政,实际上明代中后期的太监权柄之重也是前所未有。他觉得宰相制约了皇权,便利用胡惟庸案废除了有千年历史的宰相位置,可明代文官的权利大得吓人,老朱若是知道他的子孙们在文官集团的压制下,连自个后宫的事都做不得主,不知会不会气得从棺材里爬出来?


 朱元璋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管理制度,收缴了官员的权利,这看起来威风八面,其实这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更大的权利也就意味着更多的工作,下面的人啥事也做不了主,都得你来拍板,那咋办呢?老朱打小放过牛,要过饭,后来造过反,杀过人,啥阵仗没见过?我这拼死拼活好容易做个皇帝,你们还想分权?美得你们了。勤学肯干、身体倍棒的明太祖每天天没亮就起床,晚上工作到半夜,成为明君的典范。


可是,又要说可是了。可是朱元璋的子孙们却没有这么想,我前世不知积了多少德,烧了多少柱香才投胎过来。成了官二代、富二代,还是全国最大的,您想让我一辈子跟傻子一样光干活不享受?怎么可能?你老打下这么大的家业不就是拿来让我们造的么?


有明一代,除了开国两位帝王朱元璋和朱棣(永乐帝造反得位,也算开国范畴吧)外,剩下的那些位有兼职木匠的、喜欢做买卖的商人、偏爱修仙炼丹的,个顶个的多才多艺,就是没几个干好本职工作,当个好皇帝的,几十年不打卡上班都属平常——嘉靖和万历两位皆二三十年不临朝。


皇帝不怎么管事了,权利自然下沉。皇族、文官、宦官、锦衣卫各领风骚,偶尔后族强势的也会插一杠子。即便是文官内部也有党争,宦官的东西厂的斗争也很激烈,大家争权夺利不亦乐乎。朝堂之上乌烟瘴气,具体事没人干没人管了,百姓们反倒更自在。


明代后期新思想潮流在各地兴起,讲学传道,开设书院也遍地开花。民间的娱乐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四大名著中的三部都是在万历朝几十年前后成书。


这个开放的时代,给了象棋滋养的土壤,优秀棋谱层出不穷,象棋理论得到了一次升华。可以想象当时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下象棋的人,这种简单成本低廉的游戏一定深受百姓的喜爱!


明初朱元璋皇帝因为自幼的经历,让他认为下棋之人皆游手好闲,没有产出对社会毫无贡献,哪怕饿死都不过分。也许这在当时帝国初建,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有一定道理,但是手段太过极端,当人吃饱肚子后,总要有些消遣娱乐的方式。不知明后期象棋的大发展是不是历史跟他开的一个玩笑!


扯淡就此结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明代那些象棋著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8-4-6 22:46:48编辑过]
3楼
宇宙联盟帅哥 发表于:2018/4/4 11:30:00

三:自出洞来无敌手


   棋谱,是前人对象棋规律的总结,记录全局、布局、中残局的书籍。

棋谱的意义某些方面有点像文字之于文明。

棋谱使前人高手的研究体会得以传承,后人学棋时不必从一片空白重新钻研,我们只需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前进。

 

最早的全局谱《自出洞来无敌手》,成书时间不详,有说是南宋时期,因为在《士林广记》中就有局谱;也有人说可能成书于唐末五代时期,因为棋谱的作者叫纯阳道人,全真教北五祖之一的吕洞宾道号便是纯阳子,所以…………

 

好吧,以上都是猜测,没有定论。前面说了本文不会寻章摘句,探秘研究——咱也没那本事!那么我们从一个普通棋迷角度来看看。

 

《自出洞来无敌手》单看名字告诉你是本武功秘籍,跟《九阳神功》一个意思想必有人也会信,再看作者——纯阳道人,肯定又会加深信心。这样的名字和作者在象棋棋谱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威风八面又富神秘感。

 

我想作者也认为只要学了这本秘籍,便可以打遍天下,独孤求败!这从开篇诗中可见一斑。

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秋。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这首诗前两句说的是一个关于围棋的神话故事。东晋时期有个樵夫王质,一日上山砍柴,见有人在下棋,便放下斧头凑在一边观瞧,一局战罢,起身回家时突然发现自己斧头的木柄竟然全部腐烂。等回到家后才发现,人间已过去数百年了。固后世有南柯一梦之说。

 

围棋有许多类似的故事,比如《呕血局》,说的是宋代大国手刘仲甫棋力高,找不到对手,于是四处溜达,游山玩水,游到骊山遇到一老太太,被杀得大败亏输,吐血数升。对局非常精彩,时人评曰此非人间的气象,唯仙人才能方可奕出。我围棋水平很低,体会不到棋谱的妙味,只从故事里看到没事别装B

 

还有什么髯须客通过与李世民对弈发现无法与之争夺天下,遂远走海外;或徐达为拍朱元璋马屁在棋盘上下出万岁两个字等等。这充分体现了围棋更受文人欢迎,看看这些传说编的多么吸引人。象棋就差些意思,我印象最深刻的居然是慈禧太后与太监对弈,太监说:我杀老佛爷一只马,慈禧怼回来:老娘杀你全家…………

 

扯远了,回到棋谱本身。自谱全书分为七类,每类五局,共计三十五局,皆是斗炮局。没有分支变招,更像是实战棋谱,这就有别于明清后来的著作。

 

明代棋谱中多见斗炮局,比如顺跑、列跑等等,周总理评价:明人重炮,清人重马。这很好理解,作为杀王游戏,第一步把炮放在离王最有威胁的位置是很自然的事。棋局杀法精彩,动人心魄,对于初学者学习各种杀法很有借鉴意义。

 

(因为工作的原因预计两天更新一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8-4-6 22:46:30编辑过]
4楼
江山多娇 发表于:2018/4/4 17:15:00
用户已锁定!
5楼
导航灯 发表于:2018/4/4 19:50:00
一、象棋名称的由来
......
......
......
十八、象棋为什么叫象棋
6楼
宇宙联盟帅哥 发表于:2018/4/6 21:49:00

四: 君看橘中戏,妙不出局外

 

      在现代海量棋局资讯的当今,有人也许认为古谱有些简单,招法不严谨,输方多有迁就之招,似乎就是为了配合让赢棋方可以施展各种杀法,这样的质量何谈伟大?说的好像有点道理,其实不对,他没有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些古谱如果是今天编撰出来的,当然没有什么稀奇,可是在象棋理论空白时期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聊斋》往往一两百字就一个故事,非常简单,看起来连《故事会》都比不上,更别说网络文学动辄数百万字的神鬼故事,但《聊斋》地位有多高不必多言了吧?这是因为《聊斋》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故事模式——人妖、人鬼之间的爱恨情仇,即便后世此类小说再如何曲折繁复、离奇古怪也没有超脱她的藩篱。

 

      从无到有,于一片荆棘中开出一条道路来是最艰难的,这其中需要勇气、智慧、创造力、想象力、统筹力缺一不可!

 

      归纳总结棋谱也是一件非常耗费心神的事,在没有前人资料的情况下编撰棋书,作者不但要有收集高手棋谱的习惯,还要不停的归纳总结,形成清晰的脉络,条理分明,最重要的还必须有相当的棋力,否则错漏百出就贻笑大方了,这不同于棋友之间聊天吹牛说过就忘,这是要流传后世经得起反复检验的。所以这些棋谱理论的开拓者值得后辈敬仰佩服。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象棋水平到明代迎来了新的高峰。期间出了很多名手,譬如戏曲家李开先,棋艺独步天下,时人赞誉:只此一艺,可高古今。同时代的国手与他有不小的差距,有些被让三先或一马也要输棋(唉,这是史载,非我杜撰。但是这国手之间水平也差距太大了)。李开先并无对局谱留下,却写了很多象棋的诗文流传后世,尤其《象棋歌》为最,里面绘声绘色的描绘了与人下棋时激烈的对争场面,把自个吹得挺牛,看了都觉得不愧高手高手高高手!

 

     还有一些高手,多是当时名人,例如唐伯虎,据说也是位国手,水平技压群雄,可惜也没有对局谱留下来。从文字体会他们如何厉害毕竟缺乏直接认知。所以我们还是从棋谱入手,看看明代的象棋水平。

 

     明代的棋谱众多,大部分都已遗失,今天能看到的比如《梦入神机》和《适情雅趣》皆以残棋为主,这个时代的残棋谱大多脱胎于实战,与后世的排局过于繁复不同,还是蛮有趣味的——这是我个人口味,对连续几十将的排局实在提不起兴趣。真正开创时代的棋谱还属《橘中秘》!

 

     橘中秘这个名字就非常有趣,据《玄怪录》记载,有一农夫在桔园里发现一个硕大的橘子,破开,居然有两老头在里面下棋,见有人打扰便施展法术,顿时狂风大作,暴雨来袭,村民们四处躲避,等到风停雨歇后,返回的村民发现老头已经离开了。是以象戏也有橘中戏之称!表现出古人对象棋玄奥变化的崇拜心理,认为想堪破其中奥秘非神仙不能为之。

 

     橘谱是部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明代各种有名的棋谱如《金鹏十八变》、《梦入神机》《象棋秘诀》等均销声匿迹,唯独《橘中秘》一版再版,至今仍在流传,足见这本棋谱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了。编者朱晋桢,棋艺号称无敌,他总结前人的战术成就编撰而成。全谱以《金鹏十八变》为基础,节选了《适情雅趣》部分精华,经过精心整理,删减,在分类和棋谱编写上更上层楼,一二卷为全局招法,分得先、饶先、饶子三类,招法有速战速决、搏杀激烈的特点。另全旨和残棋说两篇,对象棋战理进行了综合阐述和分析,她比同时代的棋谱更精细、更系统也更科学。

 

    橘谱一经问世就受到了棋人的追捧,一时洛阳纸贵,视为必藏珍本。历朝历代的棋家们也非常重视这本棋谱,纷纷以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注释,近代国手杨官璘特大也重新整理评注过。由此足见这本棋谱的重要性和受重视程度,她的光芒照耀整个棋界,其后数百年能与之争辉者唯有《梅花谱》!~!(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8-4-7 9:58:16编辑过]
7楼
素素 发表于:2018/4/6 22:01: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8楼
宇宙联盟帅哥 发表于:2018/4/9 12:55:00

 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


前文说了明代棋谱多为斗炮局,对攻激烈,场面精彩纷呈,尤以《橘中秘》中的招牌菜弃马十三招为最。这个时期棋人对于先手中炮办法不多,棋谱中偶尔提及的屏风马或反宫马被虐得那叫一个惨,基本中兵一挺,牛头滚干起来就是缴械交枪的份。


既然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你中炮我也对着来架炮,相互对攻。你小子别被我逮着机会,一旦先手方进攻不利,咱立刻把先手那套攻击手段也使一遍,保证你先手也欲死欲仙,橘谱大家都看过,谁也别糊弄谁。这样从心底来说也舒服些,即便输也输得壮烈。更何况早期象棋理论不够精细,先手进攻前后脱节也是常有的事,这也给了后手颇多的机会。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布局研究逐步深入,斗炮局中先手方逐步找到了控制先手和优势的规律,在一马屯边一马护中兵的阵法中,后手越来越吃力,渐渐感觉无法抗衡中炮局了。中路单马守护的弱点被放大,先手利用先行之力谋图中路,炮镇当头,后续子力徐图开展稳步控盘的战术令后手非常头痛。这个问题在双正马布局没有出现前无法得到彻底解决。


斗炮布局暂时没办法抗衡先手中炮,那可怎么办?象棋难道没法玩了?

所谓穷则思变,变则通,大家开始把目光放到其他布局上寻找出路,开始思索既然后手强行对攻不符合规律,那先防守再伺机反击是否可行?

通过不断的实战总结,以清代棋手王再越为代表的棋人找到了新的途径,以屏风马抗衡中炮。


屏风马是指双马皆正起,恰似一扇屏风而得名,加强中路的防御力量。这个布局可以迟滞中炮的火力,稳固阵型再行反击。


此前棋手对这类布局研究不够,面对中炮没有找到正确的应对,往往三五下就被杀得七零八落,所以一直被束之高阁。王再越通过研究发现,马方并非毫无抵抗,用得好甚至可以轻易击败中炮,先手发力越猛受到的反弹就越大。他将自己的心得和总结汇编成册,撰写成《梅花谱》,自此拉开了数百年马炮争雄的序幕。王再越也凭借这本跨时代的著作,奠定了他在象棋历史上的地位。


《梅花谱》全书共六卷,分前后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分门别类,对屏风马破当头炮、当头炮破过宫炮、当头炮破拐角马、顺炮直车破横车、列手炮等六种布局作了专题研究。其中开篇的屏风马破中炮八局为全书的精华。


是的,没看错,屏风马破中炮!实实在在的破,不带任何忽悠,八局棋谱马方都是杀得先手中炮可以怀疑人生。


就杀招而言,橘谱中对双车双炮长兵器的运用可谓纵横开阖,拳拳到肉,其迅如急火,刚猛骁勇招法令人击节。


梅谱更强调马的运用,后手诱敌深入,然后使马出笼,上下翻飞 ,左右腾挪,招法曲径通幽,缠绵悱恻,就境界而言更胜橘谱一筹。


若是以武功类别作比,橘谱似少林外家拳,刚猛壮烈;而梅谱则如武当内家功,以柔克刚。两者交相辉映,让象棋艺术绽放了无以伦比的魅力。


《橘中秘》歌诀中说:起炮在中宫,比诸局较雄。提出了先手中炮如何抗衡的命题。


经过斗炮局的洗礼,梅谱提出屏风马必破中炮的论点,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虽观点有片面性,但其创立的屏风马应对中炮的体系,开创了马炮争雄的新时代,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着法精彩,争奇斗巧,极尽变幻之能事,为后学典范。直到今天中炮对屏风马依然是主流布局。

 

番外:屏风马破当头炮这个观点以现在的眼光看肯定站不住脚。那王再越起这个名字是为了哗众取宠?应该不是,在当时对如何打击屏风马还是处于初始阶段,炮方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大概就是照着老谱牛头滚一通抡,这就给了马方表演的机会。


可以设想,王先生拿着新鲜出炉的屏风马横扫街头巷尾,百战百胜,心中的得意之情。说不定还会挂上一面敢饶天下一先的横幅为求一败!于是众棋手卷起袖子轮番上,结果上去两个打下一双,基本送菜的份。于是王再越打出名头自成一家,开宗立派!


当然这是玩笑,后来棋手们经过研究找到了对抗屏风马的办法,比如一百多年后巴吉人就著写了《反梅花谱》,认为中炮可以取胜屏风马。然后提出了自己主张,另辟蹊径,研究了龟背炮抗衡中炮的法门,当然就影响力而言不及梅谱远也。象棋理论就是这样在一代一代棋人的努力下不断前进。


另:顺带说一句,清代的棋谱基本都是手抄本,以小见大,可以看到清政府对文字的监控力度。(待续)


共9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4-2014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312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