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质量互变规律,那么象棋文化的质与量分别是什么?过去所有的象棋研究论述没有做过清晰的定义,在这方面的研究成为空白状态。奇袭象棋的研究,首先明确象棋文化的质与量,这是象棋研究认识上的突破。研究认为,象棋文化的“质”就是象棋的棋本身,包括象棋的雏形以及之后在“棋”上的各种变革和改进直到现在的象棋。象棋文化的“量”是因象棋的出现而产生的一切。包括所有伴随象棋而产生的历史事件、人物、著作、艺术成就、社会活动等等。过去,很多时候人们认为后者就是象棋文化的全部,因为这几乎是象棋文化的全部表象,我们无意中把象棋看成了固定不变的,忽略了象棋本身的存在。如果我们静心稍加思考就可以得到:没有象棋就没有这一切。这正好符合人类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共同特征:任何文化的质都会体现在除了人自身大脑之外的一种载体之上(本人总结或有不太妥)。 根据质量互变规律,质在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质的飞跃来自量的不断积累。象棋文化的发展也必然如此。 一般认为象棋定型于我国北宋时期,距离今天已经一千多年。北宋的象棋的变革定型为象棋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就像我们走路只有稳住了一条腿才能有力地进另一条腿一样,从此象棋在中华大地更为根深叶茂,形成独特的象棋文化。 千年后的今天,象棋发展进入了瓶颈,在各类棋中的地位正在后移、正在边缘化,各个阶层的无数热爱象棋的人们都在关注,包括象棋泰斗级人物胡荣华先生。2012年的一次采访中他曾忧虑地讲:“作为一名棋手,我们不希望中国象棋在我们这一代消亡,中国象棋的惟一出路就是改革,而改革的重点就是取消和棋,引入竞争机制,让象棋比赛充满胜负的悬念。” 象棋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现状?自有象棋以来无数人为了其发展付出了无限的努力,特别是当代象棋得到国家的重视,有强大的人力物力支持,为何事与愿违?其实这正是象棋发展到顶峰的表现,正是象棋多年发展不断积累的结果。这一千多年来,在象棋文化的发展上积累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象棋艺术的任何角落、任何的高峰都已经被踏遍,无数的积累使象棋文化的“量”达到了顶峰,“量”的这一条腿已经迈出了足够的步幅,再想继续迈进已经不太可能,只能原地打转。我们如今对象棋的种种“不如意”,实质上都是“量”对“质”提出的要求,本质上是呼唤另一条腿的向前迈进,只是因为我们千年没动过的这另一条腿,我们习惯的认为它是固定不可动的,是永恒不变的,在前进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忘掉了它这最重要的腿——象棋。 今天只要谈起象棋改革一般都去棋外去找,以为是规则和赛制的事情,我们已经忘记了象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