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刚:往事如烟情未了!
文:李子树/康胜昔
一、把酒话当年
在11月10日举行的第13届甘肃VS青海三棋对抗赛上,又与何刚见面了!
约好在饭桌上边吃边聊。随着往事的不断钩沉,那些尘封多年的记忆,如同压井汲水,一点一点泛上心头。青海朋友带来的青稞酒,味醇、浓烈,一杯又一杯,传说中的“喝一缸”(甘肃高棋梁军如此打趣何刚),也不禁面颊微红、舌头发硬、脚步飘浮了!我亦然!
如今的何刚,年过不惑,身体发福,鬓角增添了几许白发,脸上多了几丝皱纹;不经意间,在眼神深处,偶然会透出一丝淡淡的怅惘神色。这是中年男无法掩饰的疲惫与惆怅。我亦然!
酒精的好处是可以让人暂时忘却烦恼,但也会激活记忆的仓库,我突然想起二十年前第一次见到何刚时的情景。
那是1999年初夏,在甘肃天水市,甘肃省第三届农民运动会象棋比赛期间。我以裁判与宣传员的双重身份,服务于赛场,接触了许多心仪已久的棋手,譬如甘肃三连冠焦明理、临夏州高手穆伊明、青年新秀何刚等。何刚与苏智代表兰州市参赛,他们穿着统一配发的咖啡色西装,与着装五花八门的其他棋手卓然不同。何刚当年23岁,是参赛者中最年轻的棋手,他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性格文静,沉默寡言,胜负得失不形诸于神色,与其他棋手躁动多言的神情形成强烈鲜明对比。
那一次,何刚最终以砍瓜切菜般的优势一举夺取冠军。我只记住了最后一局,他在残局以车兵战胜了某著名棋手的炮士象全。这本是官和棋局,可是,对手心浮气躁,带着情绪行棋,结果走错了,何刚妙手胜出。签字时,对手心尤不甘,不停唠叨,何刚一言未发,任其聒噪。后来,一位棋坛前辈劝说道:别不服气,小何早就是省上高棋了,在省内赢谁都是正常的。那时我才知道,早在1994年,18岁的何刚就夺取全省象棋比赛第5名,跻身甘肃高棋行列,被西北棋王钱洪发视为有培养前途的新秀而重点予以关注。
二、再忆少年时
谈及“怎样喜欢上象棋的”这个话题,何刚的回答令人颇感意外:“我父亲最初很反对我下象棋,我小时候因为下棋而挨过打。”
“为什么啊?”
我听说何刚的父亲也是一个象棋高手,高手怎么会反对儿子下棋?
看到笔者吃惊的样子,何刚苦笑着说:“我父亲那时候认为下棋没有前途,所以反对我天天缠着下棋,他怕我影响功课。”
何刚的家乡是于兰州市榆中县和平镇(以前叫兰山乡,后并入和平镇)邵家泉村,他的父亲何其惇也是一个象棋爱好者,八十年代多次夺取兰山乡象棋赛冠军。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没有网络,除了听听小广播上的秦腔和歌曲,村民们没有其他娱乐方式,下棋这一古老的智力游戏,成为大家在农闲时间最经济实用的消遣方式。何刚生于1976年,他能记事的时候,“公社”改叫“乡政府”,“社员”一词被“村民”代替,村民在劳作之余,有更多的自主时间进行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父亲下棋时,会将儿子带在身边,久而久之,何刚认识了车马炮,也看明白了楚河汉界的游戏规则。
放学以后,何刚经常和小伙伴相约下棋,何父发现后先是哄劝,继而训诫,再而责打。他不愿意让儿子下棋,是因为他从自身经验出发,认为下棋“没用”。当然,他最担心的是儿子痴迷象棋而影响学习。
然而,在命运的安排下,何刚还是走上了下棋的道路。上初中的时候,何刚患上一种痛痒难受的皮肤病,不能到校上课,就办理了休学手续,专心治疗。在家里,何刚感到很无聊,就到村里找象棋水平较高的康氏兄弟----康厚斌与康厚成,他们年龄比何刚大十多岁,水平却高出许多。康氏兄弟从让单车开始,逐步为马炮、单炮、单马、双先、单先,再到平下。二年以后,他们发现给何刚让不动了。皮肤病治好的时候,何刚的棋艺水平在村里及周边村庄没有对手,但功课拉下很多,他干脆辍学了。
1992年,何刚听说乡里举办象棋比赛,兴冲冲跑去参加,一不小心夺取了兰山乡象棋冠军,成为全乡唯一一对“父子冠军”。紧接着参加兰山乡与和平镇象棋对抗赛,又夺取个人冠军。何刚的表现引起当地棋迷的注意,何父也不再干预儿子下棋了,他去兰州办事时,还从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本《弈林精华》,这本书伴何刚度过了少年时代,好多年过去了,何刚还感激杨老先生这本专著带给自己的精神营养。这时,榆中县举办第一届“丰收杯”全县象棋团体赛,兰山乡组队参加,何刚父子及康氏兄弟作为队员代表兰山乡出战,棋迷笑称他们是“父子兵”。到县城比赛,总要有些格外花销,当时家里十分困难,何其惇借了50元,与儿子一道去参赛。多年以后,每当想起那时的困窘情况,何刚就觉得心酸不已,暗下决心,要好好下棋,下出水平,不辜负父亲的期望。
这是何刚首次参加县一级象棋比赛。结果,他一路过关斩将,竟然夺取了第六名,成为兰山乡成绩最好的一位参赛者,而他父亲、康氏兄弟等人却名落孙山。何刚在榆中县象棋比赛中的表现,引起了当地高手、也是本次比赛冠军石作荣的注意。石作荣生于1952年,当时已经连续夺取了多次县冠军,是甘肃省农民体协著名高棋。在棋友的推荐下,他与何刚下了多盘辅导棋,从让双先到单先再到平下,何刚的领悟能力很强,进步很快,石作荣觉得何刚是一个可造之材,便说:“你以后要提高水平,就要多打谱,还要到兰州找高棋,尤其要到茶馆里向不同风格的棋手学习磨砺,通过实战来提高水平。”
榆中县丰收杯比赛结束后,何其惇想办法筹集50元,让何刚到兰州去买棋书。何刚与另外两个棋友步行十多里,然后转车到兰州西站新华书店,一起买了好多本棋谱,然后互相交流学习,不到半年就将那些棋书看完了。然后,他利用到兰州雁滩看望姑母的机会,打听下棋的茶馆。在雁滩的一个茶馆,何刚认识了兰州著名高棋谭耀亭、寇春林等老棋手,受到他们指点。有些象棋爱好者见他年轻面生,想带一点小彩“欺负”一下这个来自乡下的小伙子,何刚就与他们带一元两元茶水钱,进行鏖战。兰州的大小茶馆至今还保留着“不空戏”这一传统,与棋迷下棋,多少要带些彩头,否则没人愿意陪你玩。何刚没钱,就按最低标准,输了给对方管一两块的茶钱。不过,他很快适应了茶馆的环境,摸清了那些普通爱好者的棋艺特点,未及半年,大多数茶客棋迷不是何刚的对手,纷纷败下阵来。何刚在兰州雁滩茶馆的表现,引起一位资深棋迷的注意,他观察了一段时间以后,对何刚说:“少年,我带你去见一个人。”
三、金城受知遇
那位资深棋迷叫刘秉珍,当时五十多岁,与西北棋王钱洪发是好友。他将何刚带到钱洪发跟前,指着说:“这娃天赋不错,请你多指点指点。”
钱洪发大师是天津人,自1953年定居兰州,逐步成为甘肃棋坛执牛耳者,钱大师于1975至1984十年间,三次进入全国前六名,五次进入前十名,是西北五省区棋手中,截至目前唯一夺取过全国前三名的象棋高手,被誉为西北棋王。
何刚与钱洪发大师见面的时候,是1994年初。这时,受奥运战略影响,甘肃象棋专业队解散三年多了,甘肃象棋运动事业受到很大影响。不过,钱大师在体工大队依然担任象棋教练,每年带队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团体赛,自然乐见甘肃棋坛新人辈出。他先后与何刚下了一二十盘辅导棋,每下一盘,就与何刚进行复盘,指出得失,列出不同变化以及攻防要点,直到何刚理解记忆为止。两个月后,甘肃省象棋举办象棋比赛,钱大师鼓励何刚报名参加。这次比赛,何刚初生牛犊不怕虎,一上来猛冲猛打,连胜乐家厚、常昉明、郑泰义等多位省级高手,以七胜二和二负的成绩夺取第五名,成为当时甘肃省最年轻的棋坛新秀,自然引起大家的重视。钱洪发大师对何刚在省赛的表现予以充分肯定,但也指出他在行棋中的缺点,责成何刚改进提高。夺取全省第五名,何刚的劲头更大了,遍搜各类特级大师和大师的棋谱,进行打谱学习。有时,他为了验证中炮过河车中的一些细微变化,将不同的棋谱打开,摆在床上,了解不同大师的评注,穷究各种攻守着法。那时,电脑还不普及,软件也不发达。何刚用这种笨办法,提高了棋艺水平,熟记了各种老式招法和流行布局,奠定了他“甘肃谱王”的地位。以至后来参加比赛时,省内许多高水平棋手遇到吃不透拿不准的地方,就会找他求助。何刚也毫不保留,倾囊相告。
1995年初夏,甘肃省象棋锦标赛在嘉峪关市举办。何刚赛前做了充分准备,计划有所作为。果然,他在第一轮就力克老大哥王维杰,接着又是三胜一和,其中战和甘肃象棋大师李家华,积分跃居榜首,被称为半程冠军(当年省赛共九轮)。于是,一些棋友纷纷预测将要产生新冠军,给何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第六轮风云突变,何刚后手遇到白银市悍将任仲敏,为了争取胜利,他铤而走险,弃子抢攻,却未能奏效,反而被任仲敏挫败。谁都知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何刚也未尝不知,但冠军的诱惑实在太大,而且前几轮下得太顺了,第六轮想“毕其功于一役”,离桂冠再近一些,没想到反而落败。这是成长的代价!何刚当时毕竟年轻,情绪波动很大,第七轮被对手逼和;第八轮,又被老将刘忠来以逸待劳,战而胜之;最后一轮,何刚眼看夺冠无望无心争胜,即与对手拼光子力而和,最终跌至第十名。
何刚在这次锦标赛的经历,与钱洪发大师1984年在全国赛的经历非常相似。钱大师看到何刚失落的心情,就对他说:“胜败兵家常事,不要被一时的失利影响情绪,要认真总结经验,提高心理素质和棋艺水平,准备下一个比赛。”钱洪发大师说的下一个比赛,就是中秋节前后在银川举行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运动会象棋比赛,容后再叙。如今,钱大师已经故去二十多年,何刚无限感慨地说:“我虽然没有与钱大师确定师徒的名分,但是,我从钱大师身上得到的教诲,却受益终身。”
何刚专稿,中和下部分在后面,敬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