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浏览完整版]
标题:《我的前半生——和象棋的故事》
1楼
曾记否 发表于:2020/11/10 23:51:0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正是因为生命的短促,人生才显示出充满了神秘的力量。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任何人来说,生命永远都是不够长的。无不发出物换星移,沧海桑田,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的感慨!。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愿意回到六十年前的过去,因为那个时候,我刚刚四岁多一点,对六十年前的事,只有一件事,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的。因为我们家搬新家了。
那是上世纪的1960年,那时我在幼儿园里,每一个星期六,父亲才从幼儿园把我接回家。一起和爸爸妈妈,还有哥哥一块儿过星期天。那时候我的爸爸,妈妈都在工厂里上班,平时可是没有时间看我们。
记得 有一回,父亲又从幼儿园接我回家时,我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认识回家的路了。在离家很远的地方,我要从父亲的自行车上下来,要自己走回家去。因为我认得回家的路啦。过了这个城市的西铁道,转个大斜坡,进入村口往里走两条胡同,就是我家租住的地方。外屋是厨房和吃饭的地方,有一个摆在地上小桌子,和一张配着两把椅子的大桌子,里屋是两把太师椅,和占了半间屋子的土炕,和一台上海出的电子管收音机。可以听新闻,听电影录音剪辑,听小喇叭开始广播啦,。
可是爸爸对我笑了笑说,我们搬新家了。你不知道在哪里呀?。
我只好让父亲领着回到了我们新搬的家里。
2楼
咕咚 发表于:2020/11/11 9:52:00
"
外屋是厨房和吃饭的地方,有一个摆在地上小桌子,和一张配着两把椅子的大桌子,里屋是两把太师椅,和占了半间屋子的土炕",像是华北农村旧式民居。楼主文笔不错,故事一定也很精彩,期待续集。
3楼
曾记否 发表于:2020/11/11 16:23:00
《我的前半生——和象棋的故事》
我的新家不用走出市区,不用再走那么远的路,过铁路到郊区的村子里了。就在我要下车的地方,父亲推着自行车,我们又走了一个路口右拐,跨过盖在马路边用砖砌成的明渠上盖着的两块石板,(那个时候排水管道就是这样的)沿着稍微上坡的路上去,就到了一排挨着马路边十米左右的一排小瓦房。在小瓦房中间的一个大门口前,父亲和我停下脚步,告诉我,我们的新家就在这里面。这个大门口可是真大呀,和我们幼儿园的门口差不多一般大。两边两个高高的砖砌的门跺上,各有一个暗红色的大木门,被绑在门里面的墙上。进了大门往里走,里面是一个更大的院子,一座更大的大瓦房,有十几间屋子连着盖在一起,围着成了一个院子,院子里面北边,栽着七,八棵杨树,南边栽着四,五棵柳树,柳树中间,在大瓦房北门出口三,四米的地方,是一个用水泥和砖砌成的自来水管水池。院里家家用水洗刷,接水,都是在这一个水管。房子后面的东边,栽的是四,五棵槐树,一到夏天满树开满了洁白的槐花,那个槐花香的真是沁人心脾呀。大瓦房是个U字型围成的,中间是个大院子,院子中间是一个有砖跺垒起来的大花池子,里面种着一些月季花。在大瓦房U字形北面开口的地方,还有两排和南边门口一样的十来间小瓦房。最北边那一排小瓦房和挡着大瓦房U型口的那排小瓦房之间,是一条“目“字形过道最后一笔。围着大瓦房的是宽约四五米的成“目“字型的过道,现在我才感觉到,六十年前,我们一家在这个大四合院里,和院子里的邻居家们,一起整整度过了十四年的岁月。在以后的1974年,我们一家才又搬到了工厂的职工宿舍楼。
4楼
绝对之探求 发表于:2020/11/11 18:37:00
5楼
曾记否 发表于:2020/11/12 7:29:00
《我的前半生——和象棋的故事》 (三)童年的大四合院
现在已经年近古稀的我,回想起来这六十多年前的儿时记忆,我的童年是在这样一个很大的四合院里度过的,而且我能记住这个时候发生的一切事情了。院子东边一墙之隔的是我们S市的广播电台,那里面有高高的用七,八木头杆子接起来,挑在上面上面有好几根发射天线。大院南边隔着马路对过的是这个城市一家很有名的制药厂。大四合院的西边,是一个由六排十来间小瓦房组成的又一个大院子,我们管他叫西院,大四合院的北边,是管着这个城市电话线路的管理站,里面有不少当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时,盖的里面有榻榻米的青砖瓦顶的小别墅。我们管他叫”邮电局宿舍”。也住着一百多户人家。再往西边,隔着一条宽约十米的路西,是一个大院子,当街是一栋离马路七,八米距离的红色二层小楼,我们管它叫做”红楼”。围着“红楼”一直往东边,北边,和西边,是用花砖垒的砖墙,围成了又一个大四合院,里面有工人单身宿舍,和一百来户居民宿舍。这的房子归S市的房管局管着,每个月都有专门的人来到各户收取房租,和水电费。我们家住的这两个大院子里的一百多户住户,是当时J省的一个疗养院,由疗养院管理房子的“W老头“,他负责每个月收取各个租房户的房租和水电费,以及房屋的维修琐事。他们一家人都住在我们这个四合院的最东北角的那四间小瓦房里。他有一个没有工作的老婆,和两个儿子。他的大儿子有四个孩子,两个儿子,两个双胞胎女儿。他的二儿子当时在外地他的家乡B市读高中,后来参了军,还参加过抗美援越。他家里的墙上挂着用打下来的美帝飞机铝制作的奖章和奖状,都是越南文的,上面有胡志明的签字,和照片。
当时1960年时,我从收音机里,和大人们日常的聊天里,听到了苏联要撤走专家,和山西有一个地方有几十个民工中毒,国家派飞机空投急救药品,救了那些民工的生命。因为我们住的四合院的西北方向,是一个不小的军用飞机场,每天战斗飞机训练时的轰鸣声,和一些运输机,直升飞机,来往穿梭多了。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中国登山队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我从广播里听到的。知道了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都是咱们中国的。
6楼
曾记否 发表于:2020/11/13 7:27:00
《我的前半生——和象棋的故事》(四)童年的大四合院
现在应该把住在这个大四合院里面的各家住户,说一下了。要知道,这些当时住在一起这些邻居家的大人们(我们的父辈们),都是一些命大的,了不起的人们。他们都是从建立共和国时期的,九死一生的战争中,顽强的活过来的人们。(用当时大人们的话来说)。
先从临马路的前排小瓦房开始吧。进了大门口第一个过道右转,在小瓦房的第一,二间,住的是会m家,第三间是大m,二m家,第四间是小p家。第五间是白xp家,第六,七间是建z家。
会m家的大人是北边一个研究所的技术规程师。大m,二m家的大人是个三八式的军转干部,在市里的一家工厂当车间主任。小p家的大人是省j加工厂的厂长。白xp家大人,是转业军人,在省监狱是个管理干部。最东边的建z家,他的爸爸是抗战时期的老八路,还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在市里一家大工厂当书记。
现在回忆起来,院子中间盖着的这间大瓦房,可是真够大的。这是个田字形结构的大瓦房,有六米左右的高度。高高的屋脊上,是往南,北两面坡下来的水泥机制大瓦片,栉次鳞比整齐的覆盖着这个有东,南,西,北四个大套间的大瓦房。它比前,后的小瓦房(小瓦房也是这样盖的瓦片)高了有三米左右。是这个院子里的核心建筑。大瓦房里面有个十字型的大走廊,在十字型大走廊的东,西,南,北口,都有一个两扇开关的木门。上面镶着玻璃的厚厚的刷着暗红色油漆的木头门。大走廊东,西口的门要稍微小一点。南口,和北口是通往后院,前院的主通道,它的木门比东,西口的门,要大许多。
大瓦房里的大走廊田字形的东,西,南,北角的四个口字形,是四间屋子连在一起的套间。大走廊里有天花板的吊顶。在十字型走廊中间,安装一个照明的电灯大灯罩。大走廊的东,西,走廊的天花板上,就直接安着一盏四十度左右的灯泡证明,大走廊的东,南,西,北口都有一个用水泥磨着的三级台阶,南,北口的台阶要大些,是我们小时候练习打乒乓球的地方。门口上面都有一块大大的长方形的水泥凉顶。
在院子里面呈U字形的东,西两边厢房,和大瓦房一样高。在四间东,西厢房的门口,都有一条长长的三级水泥台阶,把这四间大瓦房,连在一起。
大瓦房西边厢房北起第一间是臭x家。他家大人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八路,在出来我们院子的马路对面那家药厂工作。第二间是建q家,他家大人在市公安局工作。第三间是大老b家,他家大人是地方的知识分子,也在马路对面的药厂工作。第四间,是国h家,他家大人是在市武装部工作的。
大瓦房东边厢房北边第一间是我们家,我父亲从部队转业后,在市里很远的一家工厂做行政工作。我母亲也在大四合院马路对面的药厂工作。挨着我们家的第二间是老c.家,第三间是原来是振h家,他家大人是投诚解放军,复员的军队干部,后来在一九六六年时,一家人被遣回离市里不远的老家了。又搬来了牛牛一家。第四间是一个带有抽水马桶的小卫生间。可是从小到大,就一直锁着门,没有使用过。一直到一九七一年,我上高中以后,前排小p家的小p和大m家的二m,才在里面铺了一个床,在里面睡觉。
我小时候,就经常到这个小屋子里,和大m,二m,或者是吴老头的二儿子,也就是老果子的叔叔,或者是小p家的大人谭叔叔,下象棋。
7楼
乐读士 发表于:2020/11/13 19:08:00
离题万里,不着边际。这个楼主语调頗似大美象棋棋友,从其所述来看,年纪与夏俊明相近。从这个帖子的主题来看,主题是讲自己与象棋的故事,与滚滚长江逝水无关,与青山夕阳无关,何曾惹了阁中帝子,槛外长江?堆砌一些浮词,与主旨毫无关联是大美象棋的文风,只是按大美先生的习惯,每帖必发一些美图,这点又与大美不同,因此不能苟作楼主就是大美象棋的结论,无论楼主何人,我只提出一点改进意见,并非责备。今年以来,疠疫肆行,百业萧条,广网寂寞,发帖的热情可以保护,气可鼓不可泄,但善意的意见还是要提的。改进了,不好吗?
8楼
曾记否 发表于:2020/11/14 6:41:00
《我的前半生——和象棋的故事》 (五)童年的大四合院
我慢慢的,其实是很快地,就把这个大四合院给熟悉了。开始和一帮发小们,东家跑西家串的一起玩耍了。要知道院子里的小孩子们,都是按年龄的大,小来聚群的。我哥他们那一帮大我们两,三岁的是一伙。他们都是各家各户岁数差不多大小的老大们,或者是上面有一个姐姐的老二们,在一起玩。先从北边两排像=号一样排列的小瓦房第一排,中间住着的徐zq,后排小瓦房西边住的老g,西边厢房大瓦房第二间的李jq,和前排小瓦房东头住的的曹jz,住在大瓦房西北角大间套房里的李hp,,,。再加上我哥,一共有六,七个吧。他们要是去哪里玩,或者去市里,附近工厂,部队看电影,或者球赛,从来都不愿意带我们这一帮小不啦豆子们,总想把我们甩开,他们总是摆出一种嫌我们麻烦,碍事的神态来。(和后来我们看到电影《南征北战》里有一个镜头。陈述演的那个张军长的参谋长,在司令部的桌子前准备看军事地图,一帮国民党军的小官们,哗的围了过来。陈述抬了一下头,看着他们,不耐烦对他们的挥着手,嘴里说着:”去,去,”。的镜头一个样子。)。
我们这一伙岁数小一点小伙伴们,年龄互相之间差不了三,四岁的孩子们,在这个院子里,可就多了去了。在我们这一群里,有后排小瓦房东头住的吴Lt的俩孙子,果z和老m兄弟俩。有后排小瓦房中间住的孙sg。和西边住的亚l,亚p兄弟俩。赵qx,老pz兄弟俩,和刘jd。在大院北边=号第一排小瓦房住的吴yc,他是老二,有一个姐姐叫吴y,和我是同学。然后就是大院西边大瓦房北边第一间住的张sb,小名叫”臭小”他在家也是老二,上面有一个姐姐。。和第三家住的大lb,和二lb,兄弟俩。东边大瓦房第一家是我,挨着我家的是赵b兄弟俩,他弟弟叫二c。大瓦房第三间住着的刘zh,和刘zl,兄弟俩,他们上面有一个姐姐。挨着马路前排的小瓦房里,从东往西数,住着小p,他家是唐s搬过来的。他爸爸老谭是省j加工厂的厂长,他的象棋在我们这个院子里面是下的最好的。能和他对阵的,只有从保d来的,管房子的吴lt的二儿子吴jb,也就是老gz的叔叔,和他下棋才有一拼。院子里的其他人,都根本不是他爸爸的对手。小瓦房中间住着大m和二m兄弟俩,大m和我是同学,他兄弟俩和他爸,都特别喜欢下象棋。前排小瓦房挨着大门口的那家是会m家。在院子里,我们这一伙子小伙伴最多,有二十多个。
然后就是在小瓦房后排住着的,大我们十岁左右的两个大哥哥,一个是吴lt的二儿子吴jb,一个是在北边最后一排西边住着的孙zx。他和吴jb的文质彬彬的神态正好相反,他总是爱弄把自制的火枪,到野外,或者地里打鸟,打兔子。或者弄一张渔网,骑着自行车到很远的地方的河里,水库里去捕鱼。
吴jb则是天天的,要不捧着一本书在看,或者和他爸吴lt,在他家那张擦的油光锃亮的红木办公桌子上,用一副精致的象棋盘上,悄默吱声的认真的下象棋。我上初中前,他时不时的还给我摆一个象棋残局,让我走出来。我那个时候岁数太小,就是绞尽脑汁,也破不出一个残局来。他总是得意的笑着说:”这盘不行了,从来吧?”。我只好作罢从来。后来才知道,他给我摆的古残局,尤其是那个”千里独行”,也叫”秦琼卖马”,是古代经典象棋残局。
吴jb和小p他爸,那是真正的象棋对手,吴jb善走仙人指路,乐于用马进攻,天马行空马踏飞燕。老谭则是善用中炮盘头马,炮声隆隆大刀阔斧,干巴利索脆。两个人杀上劲了,有时就是吃饭,也得让家里人叫上好几次。当然,这都是这以后的岁月里的事了。
9楼
曾记否 发表于:2020/11/15 6:23:00
《我的前半生——和象棋的故事》 (六) 童年的大四合院
就这样,我和大院里的孩子们和他们家的大人们一起渐渐的,不知不觉的生活着,长大着。从六十年前的1960年开始,我家搬到这以后,一直到我十八岁离开这个大院。在这个大四合院子里,我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整整十四年的漫长岁月,,,,。
那时的记忆到现在已经很模糊了,但是,院子里的大人们,和各家各户总是给我一种每天每很忙很忙的感觉,他们急匆匆的上班,上学走了,到中午,或者晚上,又急匆匆的下班,下学回家来了。七手八脚的忙活着做饭,然后,又都急匆匆的走了。一到每个星期天不上班,上学休息的日子,大家又是急匆匆的忙活着自己家的各种家务活。有一篇小说的名言,可以在这里改编借用一下,那就是”忙碌的家庭大体都一样,,”。
我从小在家里就跟着大人能干各种家务活,开始我的工作了。记得有一篇小说的开篇,有这样几句诗,开头的两句大意是这样的,”上天让我努力工作,我可别在工作中偷懒,,...。”。对大人们来说,工作是头等大事。院子里面没工作的家庭妇女们,都对工作的丈夫,和别人家工作的大人们,都是百依百顺的不得了。用后排小瓦房吴lt的老伴,老gz的的奶奶吴lp的话来说就是,”人家都是公家的人,都是有技术能挣钱的人,人家不去工作挣钱,咱们都喝西北风呀”。后排小瓦房孙sg的娘,一个裹着小脚的,会讲农村,狐仙,鬼故事的老太太,和她一唱一和的拉呱着。
我的父,母亲都是很勤劳的外省人,他们从各自的家乡,来到这个城市。成了家以后,生活在一起,拉扯着我们兄妹三人。父亲一到星期天在家休息的时候,有时会领着我们哥俩,带着布口袋,到我们原来住着的郊区的村子里的田野里,找槐树摘槐花,找榆树够树上的榆钱,还领着我们到人家收获过的菜地里,捡菜叶,挖地里面剩下的菠菜根,和那种一从地里拔出来,就在叶子的断处冒出白汁的,我们管它叫”苦菜”的野菜,和那种叫”马生菜”的野菜,弄满两布袋,回家来到水管洗干净,和上棒子面,(玉米面)蒸满满一大锅的”苦垒”吃。田野的地里,都是露水,和各种蚂蚱,蝴蝶在蹦,在飞,,我后来觉得,北方的田野地里,比南方鲁迅先生的百草园,也是一点也不差的。
夏天快到时候,母亲会把家里的竹帘子拆了,用拆了手套的白线,在长凳子上重新打一遍。因为家里帘子,因为来的人多,都把连着竹条的几道线,磨掉了。
冬天快到了,父亲要把做饭的铁皮火炉子,从门口自己各家各户都用砖垒的厨房中,搬到屋里。然后在星期天,领着我们哥俩,拉着排子车,到郊外的地里挖黄土,拉回来几车黄土,然后用每个月去煤店买好,拉回来的煤面,实实着着的和上一大堆煤泥,平平的摊在院子里的地上,晾晒煤糕。
又是一个星期天,父亲领着我们哥俩,用从厂子里买的铁皮桶,在北排小瓦房电工老m的指导下,把铁皮用粉笔画好线,用铁剪子剪下来,然后在凳子边的棱角上,用木板敲出正反扣,对到一起卷成烟囱,然后用木板排牢扣死,自己打出,一节,一节的烟囱。这样就不用去土产店花钱买人家的烟囱啦。
母亲则是在院子里晒着各种蔬菜,有豆角,黄瓜,萝卜,雪里红,的菜干,然后在家里的坛坛罐罐里,用盐淹着各种各样的咸菜和泡菜。我们院在大瓦房住的各家各户门口,都有一颗粗粗的,高高的大杨树,在大杨树和门口的台阶之间,各家各户都自己用捡来的砖头,垒着一间小厨房。在厨房和杨树挨着的边上,我们家还挖了一个菜窖,和垒了一个鸡窝来养了几只鸡,有三只母鸡和一只公鸡,每天早上,公鸡都打鸣,叫我起床,菜窖里,则是堆满了买来的白菜,萝卜,山药,,这就是当时大家都过得一样的邻居生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20/11/15 17:36:52编辑过]
10楼
曾记否 发表于:2020/11/15 6:48:00
感谢诸位在百忙之中,抽暇回帖的贤士大侠,你们不吝赐教所言甚是,在此一并谢过了!
正如伟人所说: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只是想把记着的,经历的过去,慢慢的说出来。感谢各位的惠正和鼓励!,感谢广网宽宏大度的海涵!
此致!
愚钝 曾记否 与 即日晨。
共17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