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中体象棋网 http://www.gdchess.com/bbs/

象棋专业网站,人气最旺的象棋论坛之一,提供最新象棋棋谱、直播、比赛资讯、棋手资料等等。
共15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浏览完整版]

标题:(原创)求道——试论文学、象棋与中国传统文化

1楼
pkuwy1984 发表于:2005/6/2 22:31:00

请大家不吝赐教,多多批评指正! 如需转贴,请标明出处,还有不要忘了寄给我稿费:)

发信人: Mahalkita (琴棋书画诗酒茶), 信区: Chess 标 题: 求道——试论文学、象棋与传统文化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5年06月02日20:03:35 星期四), 转信

内容提要: 普希金曾经说过,象棋对每一个幸福的家庭都是必不可少的 。琴、棋、书、画在中 国古代历来是个人学识修养的标志,传统文人情趣素来讲求的"琴棋书画"兼通 ,"棋 "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个体对智慧素养的要求,这种素养与其文学素养是相辅相成的 。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讲,鉴于目前形势下,多元化时代的到来,跨文化视野的形成, 要求学科之间更加加强联系。大多产生于边缘交叉学科于是就成为了现代新兴学科的 主体。文学研究的跨文化向度要求我们需要克服自己的思维惯性,从一个全新的视角 来重新审视文学,也审视棋艺。本文作者试图从比较文学的思维范式对《棋王》和《 象棋的故事》两篇以象棋贯穿全文的小说进行比较分析,借助自己职业象棋水平的知 识背景,通过文学中的象棋、象棋中的文学和象棋与文学的共同精神追求三个方面的 探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全面考察文学与棋类文化的交融、汇通,希望能够建构一个 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

《论语·阳货》载:"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 犹贤乎已。" 孔子(前551一前479)认为博弈是有益的活动,比那些饱食终日,无所 事事的要好。古人早就把"琴棋书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艺术,有云:"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琴弈书画,人之四品。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品不备,人乃慷塞。" 观夫四品,其琴为雅品,书为意品,画为情品,而弈者,实为智品也。棋以其独特的 魅力博得了众人喜爱。习弈近20年,曾效力于职业象棋队的我,在领略象棋那独特魅 力之余,也深深思索过,思考象棋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希望自己能够领悟到象棋艺术 的最高境界。纵观古今中外对象棋的描述可以看出,前人将"琴棋书画"同样提升到哲 学的高度,认为棋艺与"道"相通,能够沟通人与自然,达到道家所推崇的内在与外在 的统一。下棋能够从棋盘体现出棋手自身的境界修为,下棋即是在修道。这些见解非 常深刻透彻,我个人也非常赞同他们的观点。但是,我同时也观察到,绝大多数文学 作品仅仅是将棋作为一条贯穿故事的线索,作为一件为了叙述故事而使用的工具,而 另一些对棋艺的认识和分析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浅尝辄止,甚至其中不乏人云亦 云。近现代以后,学科分工全盘西化,随着知识量无限膨胀,现代人需要接触太多的 信息,中国古代士大夫琴棋书画文韬武略样样精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现在 的职业棋手们来看,他们大多小学或初中就进入专业队,一心练棋而暂时放下文化学 习,虽然棋艺水平较高,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他们无法从理论的角度来对已经习以 为常的棋艺现象进行分析;而广大的知识分子尽管多有棋艺水平较高者,却又无法达 到专业的高度。这是一种尴尬的境地。 为了弥补目前在这块领域的空缺,我打算从《棋王》和《象棋的故事》两部以象棋为 主线的著名短篇小说出发,结合前人已有的对棋艺的文化内涵的分析,通过对棋局中 具体着法的分析来得出结论如何一步步体现出文化内涵。

一、象棋的文学作品 关键词:《棋王》 《象棋的故事》 精神追求 终极关怀 《棋王》是我国现当代著名乡土小说家阿城的代表作"三王"之一,发表于1984年《上 海文学》第七期。汪曾祺对之作了一句话的概括:"《棋王》写的是什么,我以为写 的就是关于吃和下棋的故事。先说吃,再说下棋。" 故事描述的是一个精神匮乏的混乱时代。"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成千上万的人都在 说话。谁也不去注意那条临时挂起来的大红布标语。这标语大约挂了不少次,字纸都 折得有些坏。喇叭里放着一首又一首的语录歌儿,唱得大家心更慌。" 寥寥数笔,勾 画出一个混乱的场景。事实上,在当时整个社会都是混乱的。"棋呆子"王一生除了吃 饭之外,惟一的爱好便是下棋。他棋艺高超,最终在全县象棋比赛之后以"盲棋"大战 包括全县前三名在内的九大高手,取得了除县冠军以外的全部胜利,成为无冕之王。 这不是一个"青春无悔"的知青故事,而是把"过去"了那段屈辱、痛苦和不幸的生活推 向后台,作者以平常的心态和超然物外的立场,突出了王一生的棋艺和民以食为天的 民本思想。 《象棋的故事》写于1940年,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最后一部作品。故事发生 在美国,从纽约开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轮船上偶遇象棋怪才、世界冠军米尔苛·岑托 维奇。一番曲折之后,象棋爱好者们联合同冠军比赛,偶然在一个陌生人的帮助之下 赢得了胜利。这个人就是故事的主人公,B博士。之后B博士在棋迷们的怂恿之下被迫 和岑托维奇下了一场象棋比赛,在比赛中B博士精神疾病复发,最终输给了岑托维奇 ,"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堕落下去"……

对阿城而言,《棋王》是一个起点,是作家精神追求和人物系列的发祥地。棋王王一 生的精神境界与客观现实虽不合拍,但二者有着相关联的内在线索--棋。单从文本来 看,《棋王》与宗教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们并非宣传宗教思想,而是执着 于现实人生的展现,执着于生存方式和人生意义的探讨,执着于写出人性在受窘压的 状态下呈现出的美质和力度。 阿城非常推崇道家思想,他以入世的精神理解道家精义,使之世俗化、伦理化和心理化 。因此, 阿城作品中的"道", 少有玄虚味道, 多了人间气息。王一生下的棋颇具道家 棋风: 后发制人。王一生的精神气质也渗透着道家文化的精髓, 率性而为,随遇而安 , 不事外求, 不假人为, 一切都自自然然, 从不刻意贪求。庄子哲学的内蕴特别注重 追求理想人格的建构以超越苦难的现实世界, 而王一生也是一个极力维护人格独立和 精神自由之人, 和庄子的"物物而不为所物","乘云气、骑日月, 而游于四海之外"的 理想人格在精神实质上是相通的。 阿城从传统的中国道禅文化出发,演绎和叙写民族精神的顽强不屈,以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追求和理解来显示其文化性格中的庄禅意味。王一生交叉追求棋和吃。在秉性岂 知上与无为无不为的自然合二为一,与物推移,实是作家个人宇宙观合人生观的体现 。阿城以天人合一的哲学眼光来审视宇宙合人生,讲自我与人物两化又保持天机完整 的观念,同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根本意识形成对接。 与王一生一样,B博士的精神境界与客观现实同样不合拍。"我过的日子,就像钻在潜 水球里的潜水员,沉没在默无声息的黑海洋里,而且明知回到水面上去的缆索以及各 断了,再也不会被拖出这无声的深渊了。无可为,无可听,无可看,包围我的,无时 无处不是无物,不是这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虚无。我走过来走过去,思想也跟着走过 来走过去,走过来走过去,循环往复。而且,丝线虽然时没有实体的,也要有个支点 ,一失去支点就开始乱滚,一团糟地自己围着自己转;思想也忍受不了这种空虚。我 等着发生点什么事,可是从早等到晚什么事也不发生。于是再等,再等,还是什么事 也不发生。我等呀,等呀,等呀,我想呀,想呀,想呀,一直到头晕脑涨,还是什么 事也不发生。孤独,孤独,永不变样的孤独……" 他身处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无休 止被隔离的生活。迫于无奈,他只好自己和自己下棋。"我没有选择余地,只有去干 这种荒唐事,好使自己的精神不致完全错乱,或是智力全部衰竭。在这种可怕的处境 下,为了不被四周令人毛骨悚然的空虚所窒息,我被迫把自己分解成黑方我和白方我 。"他就在这样的训练下人为地性格分裂。 象棋一度成为B博士精神生活的全部寄托,但是他最终在精神追求的道路上倒了下去 。象棋给予B博士的除了特殊的慰藉,更多的是摧残和折磨,其根源就是让他刻骨铭 心的战争。战争和纳粹摧毁了欧洲文明,同样催花会了茨威格自己的精神理想。他最 好的武器是利用笔下的人物重构心中的理想,以极精致的集约化语言高度凝练地浓缩 象棋这一微小题材,用以揭示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重大的政治主题。茨威格深入到 人物近乎病态的精神世界里去,揭示法西斯对人的极端摧残,展示了精神家园的毁灭 过程。 恕我妄加猜测,茨威格在看不到未来的世界里,过着盼不到曙光的空虚精神 生活,而B博士也许正是他自己的精神写照。于是在《象棋的故事》写成后不久,便 在《绝命书》中写道"而我的力量在无家可归的漫长流浪岁月中业已消耗殆尽" ,主 动地离开人世。 通观两篇文本,站在世界文化的格局中审视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并进而找到它与世 界文化的契合点。正是为了获取对人类文化传统共性的认同,传统不是孤立的。相对 于现代的对象和关系,它有能动的结构,所以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棋,能相对于今天 而存在。茨威格通过灵魂的追猎,阿城通过禅定入一,都能达到无所求而尽求的境界 。他们各自举着浓烈的民族之酒清醒地注视着世界,跨越时空完成了对接。二者根本 基于不同的哲学基础是从不同哲学起点出发的必然结果。同质异构又殊途同归,体现 了作家精神追求和创作理念。 而对棋艺境界的追求,归根到底就是一种对精神境界 的追求。

棋在传统文人手中是陶冶情操的高雅活动。无论是古代以棋艺高超而专门陪皇帝后妃 下棋的"棋侍召",近代靠下彩棋赌博为生的棋徒,还是现代棋类职业运动员,这些将 自己一生的全部精力都奉献在象棋事业上的人,在人群中毕竟只是少数。"难于想象 ,甚至根本没法想象的是,一个心思敏捷的人,会把世界压缩到黑白格子之间的线路 上来过一辈子,到三十二个棋子的左右进退中寻找生活的甜头。我不能想象,对于一 个人来说,开局的时候不进兵而跳马,就会是一桩伟大的事业,在象棋论著不起眼的 旮旯里留个名,就意味着不朽。我也不能想象,一个人,一个长脑子的人,把全部思 维能力,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反反复复用到不值一提的事情上--在木棋 盘上把王这个木棋子逼到一角将死--这个人竟没有发起疯来! 然而在《棋王》中的 王一生和《象棋的故事》中的B博士,他们在那样特殊的时期,就把全部思维能力反 反复复用到象棋这件"不值一提的事情上"来。 不管是《棋王》还是《象棋的故事》的描述,无论是王一生还是B博士,小说的主人 公都身处动荡不安的年代,过着无法填饱精神饥饿的生活。且听B博士的控诉:"(他 们)只是把我们关在空无所有的环境里;可谁也知道,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像空虚 那样逼压人的心灵。我们每个人都被隔绝在绝对的真空里--根外界风丝不透的房间里 。他们不是用肉体的鞭打,而是用对心灵的逼迫来最终撬开我们的嘴……我周围,甚 至连我自己,都是由绝对的空虚构成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感受到自身个体的 弱小,"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他们被迫放弃了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转而寻 求精神生活的幸福。终于,他们在象棋世界中找到了寄托。"我迷象棋,一下棋,就 什么都忘了。呆在棋里舒服。" 在王一生和B博士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近乎相同的精 神追求--王一生借下棋以解忧,B博士借下棋以派遣时光和虚无,前者是主动求索, 后者则被动无奈。王一生与B博士皆精于盲棋,王一生下盲棋是高超棋艺的呈现和深 厚文化底蕴的外化,是把棋理与生理、棋与时空冶炼于一炉的结果;B博士下盲棋则 全然是不得已,他通过下盲棋认识棋,也只能通过下盲棋深入棋中。二者虽然目的不 同,结局不同,但所展示的文明惨遭摧残的过程却如出一辙。 象棋究竟是什么东西,它接受了几千年风雨的冲击,战火的洗礼,而在一次次历史事 件中不断成长、发展?它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够雅俗共赏,既让阳春白雪如高级知识 分子出身的B博士,也让下里巴人如平下中农出身的王一生为之着迷?它到底是精神 食粮还是精神鸦片?这些疑惑,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得到这样的疑问。而文学的精神向 度不但是人类精神状态的一种把握、表现,而且本身就是人类精神的最充分最复杂的 体现方式之一。 它在精神王国里追索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使人得到精神皈依的启 示,找到心灵的家园。文学精神价值的最大体现在于其终极关怀。"终极"指的是人的 精神所能抵达的超越物质领域的"彼岸世界",即必然王国之外的自由王国--这就是文 化层面。而文学作为文化的具体承载形式,文化作为文学的终极关怀,我想这样的问 题应该从文化的层次来解答。

二、 象棋的文化积淀 关键词:精神境界 战略 战术 兵家 儒家 道家 佛家 前文提出了关于象棋本体论的问题:象棋究竟是什么? 在很多人眼中,象棋是一种游戏。请看《象棋的故事》中怎么表述:"在人类琢磨出 来的一切游戏中,唯独这种游戏(指象棋),丝毫不为一时的独断专行所左右,而只 把胜利付与智慧,或者更应当说,付与一种特殊形式的天资。那么,把下棋叫做游戏 ,难道不是在恶意地贬低吗?下棋,难道不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游移于这两个范 畴之间--像穆罕默德的棺材游移于天地之间,是这对偶范畴之间惟一的联系?象棋, 是古老的又永远是清新的,布局是机械的却又为想象力所左右,限死在固定的几何空 间之内而组合方式又是无限的,永远在发展,却没有结果;它是无所推导的思维,无 所运算的数学,是没有作品的艺术,没有物质的建筑。然而事实证明,它又比任何作 品和建筑都存在得更长久。只有这种游戏是雅俗共赏、古今同一的。" 似乎象棋是一 种特殊的游戏。 我由于机缘巧合,自幼接触象棋游戏,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学棋途径颇多曲折,自身 水平经历了从初级爱好者到一般棋手再到职业棋手的过程,也见识了形形色色的棋手 。在我看来,象棋的确是一种游戏,但象棋并非仅仅只是一种游戏。象棋界泰斗胡荣 华 给了我们明确的答复:"如果你来问我一个看似最简单的问题--象棋是什么?我还 真答不好。象棋是什么?是智慧的体操、是袖珍的战争、是缩微的人生。这些概括都 不错。我觉得还可以加上几条:象棋是一门学问、象棋是一项艺术、象棋是一种文化 。" 前文我根据《棋王》和《象棋的故事》的事例得出对棋艺的追求,归根到底就是 一种对精神境界的追求的结论,后文我们将通过象棋的多重境界来领悟存在于我们身 边的这种雅俗共赏的学问、艺术、文化。 我深信学术界的一种说法,认为棋是同源的。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都共同起源 于中国,共同有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它们的内在精神也可以共同由中国传统思想来 诠释。棋理相通,这里我选取象棋作为棋的代表来诠释它们所共同的精神境界。由于 象棋的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所以根据自己习弈的经验,我把象棋 按照不同的棋艺水平分别代表不同的精神境界分为兵家、儒家、道家三重境界(本文 对兵家、儒家、道家三种学说并无褒贬之意,实则在我看来,道家思想与象棋同根同 源,是最可能符合"象棋的最高境界"的学说),至于道家境界之后是否真有佛家境界 ,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我尚无法解答。或许我们可以说,象棋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以后还会有更高的境界。这只能留待后来人探讨。

1. "兵家"境界 我个人认为"兵家"学说,在我看来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战术"和"战略"两部分。对于中 国传统兵法,《汉书·艺文志》有"兵书四门" 之说,即"兵权谋"、"兵形势"、"兵阴 阳"和"兵技巧"。其中"兵权谋"和"兵形势"同属计谋,李零老师认为权谋是大计,即 战略,形势是小计,即战术;"兵阴阳"讲述天文地理;"兵技巧"则包括兵器、武术等 方面。其实所谓的"权谋"大计也并非真正的战略,它讲求"以奇用兵",对战术的综合 性要求较高。一言以蔽之,它是具体战术的抽象化罢了。显然,传统兵法重战术轻战 略。 "兵家"思想境界常见于水平不甚高的棋手之中。我在求艺初期便深深思索过这样的问 题:象棋,双方对称而且对等的一十六颗棋子都耀眼地摆在四四方方的棋盘上,并且 具有先后双方都公平的象棋规则。和扑克牌不同,对弈的双方都能够清清楚楚地看到 对方的每一颗棋子和它们在棋盘上的移动轨迹。那么究竟应该是怎样一种神秘的因素 决定了对局双方的差别,导致在一目了然的棋盘上具有很明显地水平差异而分出优劣 胜负呢?俗话说,象棋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样的方寸战场上,我国古代著名 的兵法著作给象棋的战术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从浅层次来看,高手能够计算得更 加深远,诱使计算能力相对较弱的对手跌下自己有意或无意设好的陷阱中计受骗局势 亏损,于是奠定优势,争取棋局的胜利。这就是"计算说",认为计算能力决定一切。 "计算说"其本质是一种重战术轻战略的思想。 和传统兵法一样,传统的象棋棋艺重战术而轻战略。兵法云:已之不可胜者,守也; 敌之可胜者,不守也。先为已之不可胜再为敌之可胜。当出现战胜对方的机遇时要兵 行诡道,力求一击致命,速战速决。象棋与国际象棋亦大致是如此。最终目的都是克 敌致胜,不管过程如何,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就是胜利。表现在只要将死对方就能赢得 比赛。纵观象棋发展史,从北宋时期象棋定型为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象棋开始,几乎同 时便有了象棋谱 。从目前据可靠的版本和资料证实的中国最早的一部象棋谱,现已 失传的北宋时期尹洙《象戏格》 ,到明清时期象棋杀局大全《适情雅趣》 、全局谱 《桔中秘》 ,直到中华台北时期《象棋谱大全》 ,无不讲求依靠完美的战术手段组 合来达到置对方统帅于死地的终极目的。《自出洞来无敌手》 更认为只要将所有战 术组合熟练于胸,便可达到棋艺天下无敌之境界。

         黑方                              ┌-[车]-┬-[士][将][士][象]-┬─┐   │ │ │ │\│/│ │ │ │   ├─┼─┼─┼─※─┼─┼─┼─┤   │ │ │ │/│\│ │ │ │  [马]-┼-[炮]-┼-[象]-┼-[马]-┼-[炮]  │ │ │ │ │ │ │ │ │   ├─┼-[卒]-┼-[卒]-┼-[卒]-┼-[卒]  │ │ │ │ │ │ │ │ │  [卒]-┴-[车]-┴─┴─┴─┴─┴─┤   │               │   ├─┬─┬─┬─┬─┬─┬-(车)-┤   │ │ │ │ │ │ │ │ │  (兵)-┼─┼─┼-(兵)-┼─┼─┼-(兵)  │ │ │ │ │ │ │ │ │  (马)-┼─┼─┼-(相)(炮)(马)-┼─┤   │ │ │ │\│/│ │ │ │   ├-(炮)-┼─┼-(士)-┼─┼─┼─┤   │ │ │ │/│\│ │ │ │   └-(车)-┴─┴-(帅)(士)(相)-┴─┘                               红方        

《孙子·势篇》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 如江河。"《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云:意思是说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 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 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 上。非常公开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计谋。在象棋中由于错觉和疏忽,经常 可能丧失优势和主动权,因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予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 势和夺取主动的重要方法。 如图形势,是1966年全国赛上海胡荣华对广东陈柏祥鏖 战至第14回合演变而成。从第15回合开始,红方兵九进一开始使用"瞒天过海"之计。 以下着法:车3平7,兵九进一……弃马挺兵"过海",明为不愿落后手而无奈弃子,实 则"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里 。接下来……车7进3,兵九 进一马1退3,兵九平八车2平3,兵八进一炮3平4,兵八平七,红方"瞒天过海"计策成 功,得回弃子,大占优势。红方从第15回合兵九进一开始,在黑车的眼皮底下强行渡 河。黑方第16回合车7进3吃马中了"瞒天过海"之计。在黑方当时眼中,"马"的价值远 远高于一只"过河兵",于是放任"红兵"在自己眼皮底下渡河。后来我们所看到的局势 便一环扣一环,无可抗拒地发生了。"瞒天过海"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 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 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红方计谋成功,大占优 势,并倚仗这优势长驱直入,取得了这盘棋最后的胜利。 在兵法的介入之下,象棋和战争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它们拥有的惟一相同的规则就是 --没有规则,即是兵不厌诈。

随着自身水平的提高,和相对较高水平的对手交流的机会自然也越发多起来,我发现 自身象棋水平如果仅仅停留在依靠设下陷阱诱使对手中计的层面是不够的,最古老而 直接的象棋战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是来自技术层面的挑战。象棋局势繁复多变,人力有时而穷。面对十分复杂的局 面,我们无法计算清楚各种变着;面对平淡无奇的局面,我们找不到正确的进攻方向 ;面对对手的精心策划,我们无法预知危险。这并非单纯靠计算能力所能够解决。 其次是来自科技对传统文化项目的挑战。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化进程加快,高新 技术应用在越来越多方面,传统的棋类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其中最明显最直 接的就是电脑与人脑的棋艺对抗--"人机大战"。电脑的运算速度和计算能力是人完全 无法比拟的--就正如人力无法同现代交通工具赛跑一样。当繁复的科学计算已经不再 由人类亲自动手推演而由电脑代劳的时候,象棋这样的智力活动也少不了高科技的身 影。当电脑已经能够计算棋路,学会下棋的时候,如果人脑仍仅仅停留在依靠机械计 算来下棋的层次,如果象棋仅仅作为一种单纯的深度机械计算,那么这一切都可以由 机器来代劳,象棋的道路也就走到了尽头。 正如汽车虽快却不能代替人双腿走路一样,就算电脑棋艺水平再厉害也不能代替人下 棋;正如跑步是一种身体和意志的锻炼一样,下棋是一种智力锻炼,也是一种文化素 养,这才是棋类能够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之下能够生存下来的根本。事实上,象棋 不仅这样生存了下来,展示出它顽强的生命力,而且棋手们更是充分利用电脑介入象 棋之中,整理资料、计算一些人脑所不能计算的复杂局面,使古老的象棋在高科技的 帮助之下重新焕发青春。人们领悟到在计算能力之外的,棋艺的更高一层境界。 综上所述,我们在追寻棋艺最高境界的时候,不能让机械计算成为指导我们行棋的最 高统帅。换句话说,仅仅依靠计算能力来获取棋局的胜利,已是落象棋境界之下乘, 不足取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探索更新的一层境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2. 儒家境界 我之所以将这一水平层次的境界称为"儒家"境界,是因为处在这个阶段的棋手下棋循 规蹈矩,颇有法度。象棋的敌我阵地,棋子位置,作用和行走路线的不同,暗合着儒 家的社会秩序和等级伦理;在儒家的等级社会观中,国君是最高统治者,因而象棋是 以制敌帅于死地而胜;象棋尚刚,要求积极拼杀作战,驰骋沙场的战将多大刀阔斧纵 马驰车,攻城略地,不惜战死。象棋教人生自强不息,给人以积极进取的启示。象棋 的艺术和棋理折射着儒家精神,在对弈过程中总是积极进取,寻求进攻,表现出积极 的"入世"态度。 当单纯依靠战术无法在对弈中占据明显优势的时候,当千变万化的棋局让人看不清摸 不透,困扰着棋手们的时候,人们开始反思。既然象棋的规则是一定的,我们可以大 量总结象棋的规律,得出一般性结论,然后按图索骥,就可以避免下错棋了。人们也 为之努力尝试。从象棋发展史上来看,当人们对象棋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 进行总结,寻求规律,以期提高水平。明朝《棋经论》 乃是当时集大成之作。 洪迈《桔中秘·全旨》 全文如下:"棋虽曲艺,义颇精微,必专心然后有得,必合法 然后能超。大抵一局之中,千变万化,有难殚述,然其妙法,必不能出乎范围。如: 顺手炮,先要活车;列手炮,补士要牢;入角炮,急使车冲;当头炮,横车将路;破 象局,中卒必进;解马局,车炮先行;巡河车,赶子有功;归心炮,破象得法;辘轳 炮,抵敌最妙;重叠车,兑子偏宜。鸳鸯马,内顾保塞;蟹眼炮,两岸拦车;骑河车 ,禁子有力;两肋车,助卒过河。正补士,防车得照;背士将,忌炮来攻。弃子须要 得先;捉子莫教落后。士象全,可去马兵;士象亏,兑他车卒。算隐着,成杀局方进 ,使急着,有应子宜行。得先时,切忌着忙;失车后,还叫心定。子力强,局中寻胜 ;子力弱,即便寻和。此局中之定法,决胜之大略也。有能详察于斯言,参玩图势, 则国手可几矣!" 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境界已经将象棋理论提升到相当的高度。《棋经论》将象棋战 例中各种战术总结成一套严密的攻守系统,"有能详察于斯言,参玩图势,则国手可 几矣!"更是让人循规蹈矩地遵循这一套系统行棋。 一些棋友按部就班潜心钻研棋艺,对弈引以为生平至乐,遍阅棋谱于胸中,弈棋

有 板有眼,弓马娴熟,俨然颇具法度,深得象棋之儒家境界,在普通的象棋交流中胜多 负少。但这样的水平并不足够,当他们面对高手时,于纷纷扰扰的利弊之中他们无法 取舍,无法从繁复的局面中看清楚什么更重要;在和高手对局的时候,他们没有一种 高屋建瓴的眼光来指导对局和预见局面的发展方向,从而引导形势向自己有利的方面 演变。于是,在和高手的对局中,他们用尽各种战术组合强攻猛打,却始终功亏一篑 ,被对手后发制人;遵循棋理,循规蹈矩,眼见局势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变劣,终于被 对手所蚕食。技不如人,输得无怨无悔,却也输得不明不白。 其实"儒家"的境界相比于"兵家"境界并没有质的飞跃,而是一种量的积累,在总结了 各种象棋战术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弈棋中需要遵守的法度,便如封建社会统治者利用 儒家思想建立起一整套关于人与人相处的礼仪和社会关系一样。遵守法度对整个社会 来说,是维持正常秩序所必要的,然而对于追求象棋的极高境界来说还是不够的。象 棋境界需要一种质的飞跃。

3. 道家境界 在象棋初级爱好者困惑于棋盘中各种机关陷阱,感叹对手的计策谋略暗箭难防时,在 颇有造诣的象棋爱好者们感叹自己空有杀法凌厉,却无法认清当前局势,一味猛攻, 却发现最终不成立时,他们对象棋是如此高深莫测变化多端以至于如世事一般难以捉 摸而望洋兴叹,不禁发出"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的感慨。这时候他们需要一种新视角 ,让人能够高屋建瓴地站在战略高度来重新审视象棋的诸多现象,把握其本质。道家 境界就是这样一双慧眼。 吴清源 认为下棋要重视战略的前瞻性:"这其实就是大智慧与小智慧的区别。刚学围 棋的人不学习定式是不可能下出好棋的,他要先完成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取得小智 慧。但如果一个已经复杂的人,仍然在定式上孜孜以求,他就不可能达到大智慧的境 界。"在这里,小智慧指的是战术,大智慧指的是战略。吴先生进一步指出,小智慧 是局部的、阶段的,而大智慧是整体的、全局的,前者是复杂,后者是返璞归真。" 从简单到复杂,也是需要探索的。这如同理解小乘经需要智慧。我的意思是理解了小 乘经之后,应该勇往直前地研究大乘经。我说忘记定式,其实是对后人的一种期望, 希望更多的人有勇气去研究围棋的大智慧。"吴大师为许多人误解他的"忘记定式"而 遗憾。站在战略的高度去追求棋道的大智慧,追求棋中之道。 愚以为,或者说目前我自己能够领悟到的,象棋最高境界即是道家的境界。 首先,我认为棋类起源于《易》,象棋和道家思想是同源的。 对于象棋的起源,学术界一直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世界范围内的象棋考古界主要有" 印度起源说"和"中国起源说"两种观点,而"中国起源说"又有"神农氏起源说" 、"黄 帝说" 、"武王说" 和"战国说" 等等。其中《"棋"源于"易"说》 有一个深得大众所 接受的观点,"豫人曰:《弈》者,《棋》也;《弈》者,《易》也;《棋》也者, 《易》也。此说认为:棋类共同起源于中国远古经典"三易"(夏《连山》、商《归藏 》、周《易》)之体系。" 认为象棋棋源于周武时期,从《周易》中演化开来。易为 "群经之首",而为道家所用,以棋为体,以"道"为用。在象棋孕育之初,"道"的思想 境界就已经融入它的血液。 其次,在"道家"的境界之下,物我两忘产生灵感 。棋类运动作为一种思维的艺 术, 在局面复杂的情况下能够领略到局面背后隐藏的微妙之处,这种高度灵敏的"局面感 觉"(或者说创造性思维)是衡量一个棋手才能高低的标准之一。灵感对于我们人类 来讲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精神现象,具有多层本质:既要用到抽象思维,又要用到形象 思维;既是显意识的产物,又是潜意识的参与;既是突然出现的顿悟,又是长期的苦 苦思索准备的结果。棋手的常规思维一般多属于渐进和量变,创造性思维多属于质变 和飞跃,而灵感则是正常认识反映过程的中断,是思维突然发生的质变和飞跃。灵感 不仅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实践操作思维的综合运用,而且,兴趣、情绪、感情、 意识等心理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高度体现。任何棋手灵感的产 生,如果没有棋手主体对棋的浓厚兴趣,没有强烈的喜爱,迫切的需要等感情,没有 愉快,高昂的情绪,没有坚毅不拔的意志,都是不可能的。棋手灵感的产生并非一蹴 而就,也存在一个思维的过程。最初思维活动在显意识中受阻中断,随后,在棋手主 体强烈地思考某一着棋的思维场的作用下,调动潜意识的功能,潜意识经过孕育成熟 之后,突然与显意识贯通,涌现于显意识之中,从而产生灵感――想出妙着。但棋手 潜意识中储存的关于棋的信息,是未经整理和加工的,是无序的,就像一个棋手打过 许多盘对局,但真正到自己下棋时,无法根据需要调动潜意识中的棋谱。潜意识中储 存的棋谱棋着尽管是无序的,不易被调用的,但潜意识中储存的信息之间的联系却是 自由的,不受思维定式的局限。这样,潜意识中的思维活动就可以在思维场的作用下 ,自由地进行碰撞,一旦碰撞到所需联系时,就可以同显意识接通,形成灵感。换句 话说,就是在精神完全集中,"心斋"的状态下,产生了可遇而不可求的灵感。 棋是一种高雅的意向,弈棋的环境或是山环水绕,或是村含院围,或处亭台楼阁之中 ,或于小轩幽窗之下,有香花青林为衬,有啼莺舞燕相伴。故山、水、村、院、庭、 轩、阁、堂、亭、窗、花、树、鸟等即为棋意向的环境类佳侣。 神仙般的环境自然 有神仙来下棋。据《述异记》载:"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 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 不去?'质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棋局未终,而斧柯烂尽,山中方几日 ,世上已千年。或许正是下棋的人与神仙般的环境融为一体,才造就了神仙般的棋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提倡竞争并不是象棋的本意,我认为祖先发明象棋的原意,就是 让人通过下棋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达到"和"的目的。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记得贾老先生曾说过,下象棋如果双方都不出错,那么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和棋,相 视一笑,握手言欢。看似残酷的斗争的最终目的竟然是皆大欢喜的和棋!战乃是为了 不战,这是战争的规律,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为人处事的规律,这可能是祖先发明象 棋时留给我们最大的馈赠吧。一个"和"字,包蕴无穷含义,阴阳、动静、去留,人世 的一切都是致力于到达"和"的境界,追求一种天人合一,体悟自然真谛的理趣。

站在"道家"境界来看,棋的最大特征是"内倾" ,即下棋就是为了透过棋枰反映自我 的内心世界。经过内省、修正性格上的缺陷,籍由行棋风格而表现出来。从表面上看 ,棋风似乎仅是棋手对棋的理解在棋盘上的反映,不管是哪一门、哪一派,只要行得 通,有道理,就可成立。其实,棋风乃是个人深层个性的表现。盖一个人心邪,则弈 棋亦邪;心正则弈棋亦正。弈棋到了一定程度后,再上去的问题,还不如说是精神层 次的问题。比如有些人下棋,就是一味的进攻,不知防守,是其人杀心太重,可能要 学学"忍"的功夫;有些人下棋目光如豆,贪图小利,这些人可能要培养博大的胸怀才 能更上一层楼。 《周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宇宙的变化 从无到有、从浑饨到清晰、从简单到复杂。棋的双方对立分明,规则森严,契合着简 单与复杂,浑饨与清晰的辩证运动。在宇宙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中,"无"蕴含着"有 ",浑饨蕴含着清晰,简单蕴含着复杂。棋的内涵体现着道家的精神。隐世不出的"仙 人"道长多悠然措置,黑白对峙,玩味人生。棋与外界自然、社会,与自身内在是统 一协调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就是这种说法的智慧结晶。

《棋王》中的王一生显然是一个已经参悟了"道家"境界的象棋高手。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椿 ,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 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 来,灼得人脸热。众人都呆了,都不说话。外面传了半天,眼前却是一个瘦小黑魂, 静静地坐着,众人都不禁吸了一口凉气?" 此时,王一生已经不仅仅是在下棋了,他 是在求"道",坐忘而与外物浑然一体,"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这时候 ,他已经完完全全融入到整个自然之中了。中国古代传统向来讲求顺应自然,人与自 然合而为一。这是一种高深的境界。 王一生的棋艺水平之高,并非完全来自于勤加练习,刻苦钻研,还来自于一本神奇的 书对他的启迪。"……又说咱们中国道家讲阴阳 ,这开篇是借男女讲阴阳之气。阴阳 之气相游相交,初不可太盛,太盛则折,折就是'折断'的'折'。我点点头。'太盛则 折,太弱则泻'。老头儿说我的毛病是太盛。又说,若对手盛,则以柔化之。可要在 化的同时,造成克势。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 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是道,也就是棋运之大不可变,你想变,就不 是象棋,输不用说了,连棋边儿都沾不上。棋运不可悖,但每局的势要自己造。棋运 和势既有,那可就无所不为了。玄是真玄,可细琢磨,是那么个理儿。我说,这么讲 是真提气,可这下棋,千变万化,怎么才能准赢呢?老头儿说这就是造势的学问了。 造势妙在契机。谁也不走子儿,这棋没法儿下。可只要对方一动,势就可入,就可导 。高手你入他很难,这就要损。损他一个子儿,损自己一个子儿,先导开,或找眼钉 下,止住他的入势,铺排下自己的入势。这时你万不可死损,势式要相机而变。势势 有相因之气,势套势,小势开导,大势含而化之,根连根,别人就奈何不得。老头儿 说我只有套,势不太明。套可以算出百步之远,但无势,不成气候。又说我脑子好, 有琢磨劲儿,后来输我的那一盘,就是大势已破,再下,就是玩了。" 《棋王》中并 没有明确告诉我们这本"奇书"究竟是什么书,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将"世道"蕴 涵于"棋道"之中,深得道家境界之实质。 先曾师祖贾题韬老先生 生前精研象棋,对哲理也有很深造诣。20世纪40年代曾作《 象棋指归》曰:"言者可尽,不言者不可尽;言者可传,不言者不可传也。桓公读书 堂上,?轮谓为古人糟粕;越女舞剑,谓忽有所得,无所从受;施定施(清代围棋国 手)从梁魏今学弈,顿悟于山行泉水之间。凡此皆神契默会,不拘形迹者也。余年十 四肄业于太原中学,即嗜象棋,遇有山东赵德先生为论通盘大意,约半载尽其蕴,暑 期告别,谓之曰:'子于艺虽得其大要,然仍囿于规矩,而未能游神于外也。子其置 子之棋,放子之心,忘子之所得,以旷逸其胸襟,将必有自得者。'家故近山,归而 日与牧者游,悠悠林泉,时经月余,比返校与赵先生对局,自觉有行云流水之致,而 较前竟猛进二先。乃笑谓予曰:'金蝉脱壳矣,此后向上境界,好自为之,年事日长 ,学问日进,涵养日纯,由绚烂而平淡,退尽火气,国工可期也'。余每举此以告学 者,夫大匠能与人与规矩,不能与人以巧,斯篇之作亦规矩耳,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 从贾老先生的叙述中我们得知他棋艺从"未能游神于外也"到"金蝉脱壳矣",经历了" 家故近山,归而日与牧者游,悠悠林泉,时经月余"的阶段,将大自然之灵性融入棋 中,终于"自觉有行云流水之致,而较前竟猛进二先"。物我合一之境,可见一斑。 随着象棋境界愈加精进,贾老先生 后期主要从事象棋残局与佛法的研究工作,也许 是在领悟象棋的更高一层境界。

4. 佛家境界 这仅仅是我对未来象棋境界的一种展望。 北京大学中文系孔庆东老师对金庸小说有如下解读:在金庸的前期作品中,儒家思想 和墨家思想明显占据显要的甚至主导的地位;到了金庸的中期作品,道家思想、游仙 思想开始令人注目;到了金庸的后期作品,佛家思想的气息越来越浓,是非善恶已经 开始变得扑朔迷离、标准难立 ……在另一篇文章中孔庆东老师作了更加详细的解释 :"在金庸的早期作品中,他的侠的身上更多承载的是儒家的精神,就是'为国为民, 侠之大者',就是孔子所说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后来在中期写的作品,他的人物 身上就体现出一种道家精神……我们就更多看到一个人对自由的追求,对个性自由的 追求…..生活中占据第一位的是个人灵魂的自由……再到后来,金庸的作品进入一种 佛家的境界……强调这个'无'的境界,'无名、无求、无相'……" 鉴于此,而我在对 象棋的境界分类的时候,认为象棋的境界由儒家境界提升到道家,这一点有幸和孔先 生的观点不谋而合,而后根据孔先生的理论,我大胆地猜测在我所能够领悟到的"道 家"境界之外还有尚未能领悟到的"佛家"的境界。 先曾师祖贾题韬老先生晚年居住在成都市文殊院,深居简出,精研象棋与佛法,于两 者皆有很深的造诣。可惜当时我尚且年幼,入师门之后也未得贾老先生耳提面命,引 以为生平之憾事。或许老先生已经参透象棋的佛家境界也未可知。 曾经看过一篇关于有"石佛"之称的围棋顶尖高手李昌镐 的采访稿,《无欲者得天下 --与石佛李昌镐探讨围棋"真谛"》 ,当记者问道:"先人留传下来的围棋10诀中的第 一条就是"不得贪胜",你是不是在这种意识下而坚持着"无欲围棋?"时,他回答:" 难道真有没有欲望的人吗?我的胜负欲望是非常强烈的,但如果只凭着欲望在一无所 知的地方战斗肯定会遭到损害,欲望的反作用是非常大的,要尽量控制。" 能够尽最 大可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李昌镐从围棋中走出来,开始关心一些世上事并不是象些 所谓明星一样热衷于参加电视、公开活动之类的,只是局限在看些书以及打打网球什 么的,还是不喜欢张扬。对于早已是亿万级收入的人物来说,每天仍然乘公共汽车往 返于家和棋院之间,这本身就是"无欲"的最好注脚。类似的,记者在采访吴清源的时 候请教道:"人们把李昌镐比喻成石佛,说他在棋盘上把个人的情感与棋局隔离开来 ,是他成功的一大原因。您怎么看?",吴先生简单地回答:"围棋应该超越胜负等等 世俗的情感。"很多看过晚年吴清源的人都觉得他俨然是一个得道的高僧,事实上我 们的确没有理由说他不是。他在这361的世界里修炼了一辈子,所有的酸甜苦辣他都 尝过,所有的风霜雨水他都经历过,他已经无所欲求。正如高僧一样,他现在所做的 ,只是本然,一切都是自然,他没刻意去想对错好坏,而只是为了棋。他是棋界中最 忘我,最执著的一个人,因此他也是离神最近的一个人。因此神受命于他,让他在90 岁的高龄还能终日研究棋道,这不能不说是棋界之大幸。 棋理相通,无论围棋还是 象棋。这种超越胜负等等世俗的情感,应该就是我心目中所猜测的佛家的精神境界。

道家之后是否更有佛家境界成为象棋境界的终极境界,或者象棋本身就是一个无穷无 尽的小宇宙,无法穷根究底?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我坚信,象棋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 几千年一脉相承的文化之中,便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博大精深,并且生生不息,不断 发展,永无止境。

参考书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二版 2. 汪曾祺《汪曾祺说阿城小说<棋王>》,摘自《汪曾祺文集》 3. 阿城《棋王》,《上海文学》1984年第七期 4. 木弓《知青小说的缺陷》,《南方文坛》总65期,"本期焦点"版面 5. 朱道卫《不约而同的精神追求--B博士与王一生》,长江大学文学院《长江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6. 钱少武《宗教·文学·人生--从《春桃》到《棋王》》,广东韶关韶关学院《韶

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7.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绝命书》第434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2月第一

版,高中甫翻译 8. 胡荣华,《象棋文化》序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9. 班固《汉书》,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一版。汉书卷三十,艺文 志第十 10. 朱南铣《中国象棋史丛考》,中华书局2003年6月第一版 11. 明朝徐芝《适情雅趣》,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 年)刊印 12. 明朝朱晋桢《桔中秘》,明崇祯五年(1632年)刊印 13. 谢侠逊《象棋谱大全》12册,1927年至1929年中华书局印行 14. 《自出洞来无敌手》象棋书谱,署名纯阳道人著,成书年月不详,偶有印本, 多凭手抄本流传,为数亦极少 15. 《三十六计》 16. 蔡伟林、邱志源,《象棋三十六计》第3页,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 版 17. 《棋经论》,即《桔中秘·全旨》 18. 明朝朱晋桢《桔中秘》,明崇祯五年(1632年)刊印 19. 《"棋"源于"易"说》,作者不详,摘自"网上棋牌乐"网站http://www.qipaile .net/xiangqi/qiyuanyuyishuo.htm 20. 复旦大学日月光华BBS象棋版精华区,《象棋中的运用思维》 21. 《中庸》。 22. 复旦大学日月光华BBS围棋版,《超越围棋的魅力》 23. 贾题韬《象棋指归》 24. 孔庆东,《金庸与国民文学》之"文化中国"部分。《口号万岁》华龄出版社 2004 年6月第一版 25. 《无欲者得天下--与石佛李昌镐探讨围棋"真谛"》,新浪体育http://sports. sina.com.cn 27. 韦乐,《论古典弈棋诗词中棋意向的高雅伴侣》,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杨凌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3卷第4期。 28. 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 <img>http://www.andyfans.com/chinese/music/show/1994/c_42.jpg</img>

※ 修改:·Mahalkita 于 06月02日20:06:53 修改本文·[FROM: 162.105.100.21] ※ 来源:·北大未名站 bbs.pku.edu.cn·[FROM: 162.105.100.21]

2楼
傻笨笨 发表于:2005/6/2 22:34:00

强烈支持!

3楼
傻笨笨 发表于:2005/6/2 22:36:00
楼主可是吴优,向你学习,偶是傻笨笨,略长你几岁
4楼
pkuwy1984 发表于:2005/6/2 22:50:00

请多提意见!

我想再有所改进

5楼
傻笨笨 发表于:2005/6/2 22:50:00

粗粗看了一遍,感觉受益匪浅,本文需要多读几次细细探研方可解其中三味

6楼
huhu2003 发表于:2005/6/3

楼主不错!资料齐全,条理清楚,观点新颖,论证有力,而且通俗易懂,通过答辩,判为优秀。哈哈,俨然老师口吻了,其实本人就是一名高校教师,同时也很想写出象搂主这样有深度的象棋论文,期望与楼主交流。Email:huzhihui2000@etang.com

7楼
弈天马路棋王 发表于:2005/6/3 0:44:00

棋王,后来被香港拍成了电影,好象有梁家辉,好象是反映知青生活。棋王的版本有好几个被拍成电影,有一个国外片,国际象棋,二次大战主角被关在监狱,他无意得了本棋书,练得精神分裂,后来治好后,医生警告他再也不能接触象棋。在一次旅游中,与一名国际特大相遇,他说了几步,结果大家要他下,还没走几步,他就说,你必须怎样走,然后第几步被杀死,特大考虑半天,实在脱逃不出,只好投降。第二天,特大说,再来一盘,结果主角又说,你必须怎样走,然后第几步被杀死。特大明知输定,但就是不走棋,也不认输,结果把主角急的走来走去,大脑又连续下了几十盘棋,等下这盘棋时,拿棋走了一步,说将军!其实没有将军!他又疯掉了。新拍的棋王,仅香港就有两个版本,大致意思一样:棋王失去了一切。

8楼
kkkk 发表于:2005/6/3 1:13:00
楼主!文章很好!棋界支持你!请你多发表文章!ok.我们棋界小人写这么好文章.请你继续写文章!ok!我们全力支持你!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9楼
bqbq 发表于:2005/6/3 3:49:00
楼主肯定就是吴优了!北大的学生就是牛!!!在下对楼主的敬仰之情,有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10楼
pkuwy1984 发表于:2005/6/3 7:46:00

大家过奖了!还请多多批评指正,便于我修改。

共15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Copyright ?2004-2014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781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