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领导亲抓,中象怎么“遭冷场”?
工作不积极,宣传效果差,推广不得力,报道太落后...
这样对得起前线浴血奋战的棋手吗?对得起5000万时刻关注着祖国荣誉的棋民吗?
{ZT}
世界象棋锦标赛遭冷场 推广象棋像“包装美女” |
2005-08-06 23:55:43 !汕头棋院! 出处:广州日报大洋网 发布人:任意棋 浏览:53 次 |
|
<!--视频媒体显示 begin--><!--视频媒体显示 end--><!--视频显示 begin--><!--视频显示 end--><!--视频下载显示 begin--><!--视频下载显示 end-->
在法国巴黎举行的本届世界象棋锦标赛中,前来采访并每天报道的媒体只有广州的两家报纸和当地的两家中文报纸,中国的几家中央新闻单位的驻巴黎记者也只是在开幕式时到场并发了消息,没有一家非华文新闻媒体关注这场比赛。据大赛组委会负责新闻宣传的黎先生介绍,法国现在正在放假,记者、编辑大多都休假去了。不过黎先生也承认,这并非媒体较少关注这项赛事的真正原因。组委会在赛前也向法国的新闻媒体发出过采访邀请,但都没有得到回音。这一点也不奇怪,每年在法国举行的欧洲象棋赛,组织者都向法国的非华文新闻媒体发过邀请,但都不被接受。毕竟知道象棋为何物的法国人还很少。
德国记者也是象棋高手
但本报记者昨天却在赛场上第一次看到了有两位洋人记者。一位在忙着拍照,一位则在观棋。这让本报记者感到惊奇,没想到比赛还是吸引了洋人记者啊。这两位外国记者也注意到本报记者,年轻高大的摄影记者指着本报记者的相机说:“你的相机很不错,呵,比我的强多了。”
双方交换名片后,年纪大的记者在得知本报记者是从广州前来采访比赛后,就问本报记者:“你会下象棋吗?”本报记者回答说:“还行,要不要来一盘?”于是大家就在赛场一角摆开战场,先“手谈”一局再采访。洋记者让本报记者先行,一看他的布局,就知道很有点功底。本报记者开局走错了一个次序,很快就被反先。本报记者中局又不慎走了一歩盲棋,被他跃马捉双。本报记者失子后回过神来,全力反击,但洋记者见招拆招,扩大了优势,并以破竹之势迅速入局。对局时,洋摄影记者为我们拍照留念。
棋局结束,采访开始。原来他们是德国汉堡一家周刊的记者,是专程从德国赶到法国来采访这次世界象棋赛的。与本报记者对弈的是该周刊的资深记者,名叫瑞格勒,也是一位象棋爱好者。他由于有国际象棋功底,象棋下得也不错。
巧遇世象联官员笔友
更令人惊奇的是,他对中国象棋的历史和典故有很深入的了解。他说他这次来巴黎,要采访广东的吕钦和比赛的承办者黄秋鹏,他们的周刊会用很大的篇幅来进行报道。他自豪地说,他将是第一个报道象棋比赛和象棋文化的欧洲记者。中国的象棋有很悠久的历史,其中的文化内容引人入胜,但欧洲人都不了解象棋,这很可惜,他要做的工作就是在自己的周刊上向欧洲的读者介绍和推广象棋。以前他曾向主编提出到中国采访象棋比赛,并把象棋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介绍给读者,但可惜主编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这次世界象棋赛在法国举行,意义重大,再加上路途又比较近,他就赶来巴黎采访了。
瑞格勒说,他对象棋在全世界推广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推广象棋要讲究包装,就像包装一个美女一样,而象棋是有这种条件的。由于时间所限,他未能具体谈他的构想。瑞格勒说,他学象棋已有4年时间,但棋艺在德国人中只是中等水平。他平时不会上网下棋,因为他觉得只有面对面下棋才有价值。
这时,世象联的学务委员会主任、新加坡的陈团生走了过来,两人聊了几句后,才发现原来是神交已久的朋友。原来他俩早在两年前就用电子邮件通信,交流推广象棋的想法和意见,但至今才巧遇。而且两人第一次见面就是在世界象棋赛上,也算是有缘了。于是这对老朋友在交换名片并照相留念后,便热烈地畅谈起象棋来。特派记者施绍宗本报巴黎8月5日电 | | |